★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佛遺教經》淺譯與解說【第158句】(
請調高畫質至1時8分鐘)
[158]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譯文】{一切身心世界當中,不論是福行、非福行、有為法、無為法……
都是敗壞不安的形象!為什麼說:無為法也是敗壞不安的形象呢?
因為涅槃本身就是貪瞋痴的熄滅,沒捨棄五蘊我執,哪來涅槃呢?』}
〖解說〗{★ 什麼叫做:『動法』和『不動法』呢?(就是) ➾
緣無明而有行,由無明所產生的行為,稱為『行』。
共有三種行為,叫做:➊ 造福的行為,所以稱為『善行』;
➋ 造非福的行為,如墮落二惡趣因果,所以稱為『惡行』;
➌ 還有一種叫做不動禪定:進入色界禪以上的『不動行』。
前二者,包含欲界及色界天,合稱為:『動法』(動行)!
最後的『不動法』(不動行)又分:有為和無為二種情況──
沒破無明的不動行稱為有為;已破無明的不動行稱為無為。
特別注意!八正道雖然有為,卻是道跡是福行又是不動行。
★ 什麼叫做:『道跡』呢?(就是)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圓滿涅槃的必經之路,稱為:道跡。
《相應部經典‧根相應‧拘薩羅品‧足跡經》說示(最上道跡):
『諸比丘!譬如!一切叢林生類之足跡,皆為象跡所攝、以此象跡為大故,稱為最上。
諸比丘!如是,(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中,以慧根稱為(資於)導致菩提之最上道跡。
諸比丘!何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耶?
諸比丘!➊ 信根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
➋ 精進根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
➌ 念根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
➍ 定根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
➎ 慧根為(資於)導致菩提之道跡。』
《小部經典‧長老偈‧二偈集‧何金長老偈》說示(善惡不爽):
『(一四六偈:)
「造罪業時,愚者不覺;
彼後劇苦,惡報不爽。」』
《長部經典‧波梨品‧第三十三經‧合誦經》說示(三行):
『三(應捨無明)行:⑴ 福行、⑵ 非福行、⑶ 不動行(四禪八定)。』
《相應部經典‧因緣相應‧苦品‧思量經》說示(捨棄無明三行為):
〝諸比丘!陷於無明之人,若自為『福行』者,則其識趣於福;
若自為『非福行』者,則其識趣於非福;
若自為『不動行』者,則其識趣於不動。
諸比丘!比丘捨無明而生明,彼離無明生明故,
彼無自為『福行』,無自為『非福行』,無自為『不動行』。
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世間之任何物。
無取著故無畏怖,無畏怖故自證般涅槃,
得知『生已漏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受後有!』〞
《增支部經典‧三集‧五十經篇之三‧惡趣品‧無色禪不動行經》說示(凡夫與聖弟子的差別):
〝➊ 諸比丘!世有一類之人,完全超越色想故、滅礙想、
不作意種種想、有無邊之空,具足『空無邊處』而住……
➋ 諸比丘!復次,世有一類人,全然超越空無邊處,而有無邊之識。
如此,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➌ 諸比丘!復次,世有一類之人,全然超過識無邊處,
而無有物,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於中,異生(凡夫)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
亦往地獄、亦往傍生、亦往餓鬼境。
然而,世尊弟子是有壽而住,盡彼等諸天之全壽量,即於其中『般涅槃』。
諸比丘!此是無聞之異生(凡夫)與有聞聖弟子之差別、
特相、殊異,即:(異生)是有投胎轉生之事。
諸比丘!此等三種人者存在於世間。〞
《增支部經典‧四集‧五十經篇之四‧故思品‧四種有我經》說示(非想非非想處天之不還者):
〝➊ 舍利弗!世間有些人,未斷『五下分結』,
彼於現法,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而住;
又,這些人品嚐、希求於此、由此得滿足、停留於此、信解於此、
多住於此、不棄捨,死後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同類中;
彼由其處死,成『還來者』,還要回來、繼續輪迴。
➋ 復次,舍利弗!世間有些人,已斷『五下分結』,
彼於現法,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而住;
又,這些人品嚐、希求於此、由此得滿足、停留於此、信解於此、
多住於此、不棄捨,死後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同類中;
彼由其處死,成『不還者』,不用回來、繼續輪迴。
➌ 舍利弗!此因、此緣!世間這些(非想非非想處天)有情,
身壞命終,成還來者,還要回來、繼續輪迴!
舍利弗!此因、此緣!世間這些(非想非非想處天)有情,
身壞命終,成不還者,不用回來、繼續輪迴!〞
《中部經典‧天臂品‧第一百零六經‧不動利益經》說示(最勝之取著):
☆ 適切( Sappāya ) ➾
適當的、有益的、隨順的、健康的。
☆ 不動行 ➾
也叫做:不動法,是相對於:造作福行、非福行而說。
不動行又分為:有為法的不動禪定和無為法二種情況。
☆ 不動禪定 ➾
狹義是指:四無色禪,廣義是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八定。
不動禪定包括:有漏的禪定和四果聖者不動禪定的不同。
☆ 三種不動行道跡 ➾
① 不動禪定之道跡(三心解脫);
② 無所有處之道跡(無為三昧);
③ 非非想處之道跡(無取涅槃)。
☆ 不動禪定之道跡 ➾
① 無量心解脫(色界禪及無色禪);
② 無相心解脫(無色禪);
③ 空心解脫(無色禪)。
☆ 無所有處之道跡 ➾
無漏定,也叫:無為三昧、三解脫門;
有漏定,也叫:三三昧。
① 無願三昧(內觀:苦法性而證入);
② 空三昧(內觀:無我法性而證入);
③ 無相三昧(內觀:無常法性而證入)。
☆ 非非想處之道跡 ➾
① 最勝之取著;
② 無取般涅槃。
☆ 聖解脫(厭患離貪) ➾
① 不動轉;② 無取著;③ 正解脫。
☆ 度脫暴流(漏盡) ➾
① 離欲界(現在、未來);
② 離愛想(現在、未來);
③ 離色界(現在、未來);
④ 離色想(現在、未來);
⑤ 離非非想;
⑥ 離不動想;
⑦ 離無所有處想;
⑧ 離身見;
⑨ 離我見。
『〈壹、說法緣起 ➲〉
一時,世尊住俱盧國,名為調牛聚落之俱盧人市鎮。
於其處,世尊喚諸比丘曰:
「諸比丘!」
彼等比丘,應諾世尊曰:
「世尊!」
〔一、慾是魔食 ➥〕
世尊如是說:
「諸比丘!欲為無常、空虛、虛偽、愚痴法。
諸比丘!是幻術者對於愚者之誑言。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俱為魔之領域,此乃魔之境界,
此乃魔之餌食、此乃魔之食。
〔二、障礙佛子 ➥〕
於此等惡不善之意圖,既生貪欲、
又生瞋恚、又生鬥諍、導致輪迴。
而此等,於此成為隨學聖弟子之障礙。
〈貳、三種道跡 ➲〉
〔一、不動禪定之道跡 ➥〕
﹙➊ 無量心解脫 ☙﹚
於此,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俱為魔之領域,此乃魔之境界,
此乃魔之餌食、此乃魔之食。
於此等惡不善之意圖,既生貪欲、
又生瞋恚、又生鬥諍、導致輪迴。
而此等,於此成為隨學聖弟子之障礙。
我今決意以廣大無邊之心、勝於世間之意而住,如何?
的確!我決意以廣大無邊之心、勝於世間之意而住時,
無論惡不善之意、或貪欲、或瞋恚、或鬥諍,都不存在。
由於此等之斷除,我心可無限、無量、善於修習。』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不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不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無量心解脫)第一不動(禪定)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➋ 無相心解脫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無論如何!凡所有色:此為四大與由於執取四大所構成之色。』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不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不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無相心解脫)第二不動(禪定)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➌ 空心解脫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凡是現世之色,凡是來世之色;
凡是現世之色想,凡是來世之色想──此兩者都無常!
凡所有無常者,不應喜悅、不應歡迎、不應執著。』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不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不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空心解脫)第三不動(禪定)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二、無所有處之道跡 ➥〕
﹙➊ 無願三昧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凡是現世之色,凡是來世之色;
凡是現世之色想,凡是來世之色想;
凡是不動想──一切都是想!
此等一切之無殘餘、滅盡時,此為寂靜、此為殊妙:
即無所有處。』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無所有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無所有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無願三昧)第一無所有處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➋ 空三昧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行至阿蘭若,
或行至樹下,或行至空閑處,作如是思念:
『此我所依,是空;或依於我所屬之物,是空。』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無所有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無所有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空三昧)第二無所有處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➌ 無相三昧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我於何處皆無,亦非是誰之物,任何物皆非我;
又我之物亦於何處皆無,任何我之物亦非是誰之物,任何物皆不存在。』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無所有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轉生到達無所有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無相三昧)第三無所有處適切之道跡,但(三漏)尚未滅盡。
〔三、非非想處之道跡 ➥〕
﹙➊ 非非想處 ☙﹚
復次,諸比丘!聖弟子如是思念: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凡是現世之色,凡是來世之色;
凡是現世之色想,凡是來世之色想;
凡是不動想,凡是無所有處想──一切都是想!
此等一切之無殘餘、滅盡時,此為寂靜、此為殊妙:
即非想非非想處。』
彼如是行道,時常念住之時,其心於(六)入處被淨化。
彼依淨化,或(安住)當下念頭,到達非想非非想處;
或依慧信解(勝解),直到身壞命終。
無論如何!彼死後其識被發現(存在),
轉生到達非想非非想處(禪定)住處。
諸比丘!是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適切之道跡,
但(三漏)尚未滅盡。」
﹙➋ 阿難疑問 ☙﹚
作如是說時,尊者阿難白世尊言:
「世尊!若有比丘,如此行道──
『一切無我、彼非我所有;
未來亦應無我,彼亦應非我所有;
不論當下存在,或已經存在,我當捨彼!』
如是彼得到捨心(平等)。
世尊!彼比丘能否般涅槃?或不能般涅槃耶?」
「阿難,於此某比丘能般涅槃,於此某比丘不能般涅槃。」
「世尊!有如何因,有如何緣,
於此某比丘能般涅槃,又於此某比丘不能般涅槃耶?」
﹙➌ 最勝取著 ☙﹚
「阿難!此處有比丘,如此行道──
『一切無我、彼非我所有;
未來亦應無我,彼亦應非我所有;
不論當下存在,或已經存在,我當捨彼!』
如是彼得到捨心(平等)。
彼歡喜捨心(平等),持續歡迎、執著於此。
彼歡喜捨心(平等),持續歡迎、執著於此時,
識則有所依止,有此當下(五蘊)之取著。
阿難!有取著(五蘊)之比丘不能般涅槃。」
「世尊!若然,彼比丘心意執取,取著於何處(五蘊)耶?」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天!」
「世尊!人云:『彼比丘心意執取,
取著於最勝(五蘊)之取著』耶?」
「阿難!彼比丘心意執取,取著於最勝(五蘊)之取著。
阿難!其最勝(五蘊)之取著,即『非想非非想處天』!
﹙➍ 無取涅槃 ☙﹚
阿難!此處有比丘,如此行道──
『一切無我、彼非我所有;
未來亦應無我,彼亦應非我所有;
不論當下存在,或已經存在,我當捨彼!』
如是彼得到捨心(平等)。
彼不歡喜捨心(平等),不持續歡迎、不執著於此。
彼不歡喜捨心(平等),不持續歡迎、
不執著於此時,識則無所依止,無此當下(五蘊)之取著。
阿難!無取著(五蘊)之比丘能般涅槃。」
〈叁、結語 ➲〉
「世尊!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
世尊!世尊為我等說示暴流之無傷度脫,
世尊!然而如何為『聖解脫』耶?」
〔一、度脫暴流 ➥〕
「阿難!此處有聖弟子比丘,作如是思念:
『⑴ 凡是現世之欲,凡是來世之欲;
⑵ 凡是現世之愛想,凡是來世之愛想;
⑶ 凡是現世之色,凡是來世之色;
⑷ 凡是現世之色想,凡是來世之色想;
⑸ 凡是非想非非想處;
⑹ 凡是不動想;
⑺ 凡是無所有處想──
⑻ 一切都是:有這個(五蘊)身體(是有身見)!
⑼ 都受限於:有這個(五蘊)身體(是有我見)!
〔二、聖解脫 ➥〕
❶ 凡是不死(不動涅槃)者,
❷ 彼心由於無取著(五蘊),
❸ 而獲得(聖)解脫。』
〔三、世尊總結 ➥〕
阿難!此確實是由我所(教導)──
㈠ 說示:(色界及無色界)不動(禪定)適切之道跡;
㈡ 說示:(無為三昧)無所有處適切之道跡;
㈢ 說示:(無取涅槃)非想非非想處適切之道跡;
㈣ 又漸次說示:暴流之度脫;
㈤ 說示:聖解脫。
阿難!但願有慈念之老師,為諸弟子利益所作之垂示慈悲者,我已皆為汝等而作。
阿難!此處有樹下!此處有空閑處!
阿難!宜於禪思!不得放逸!不得日後有悔!
此是我對汝等之再三教導。」』
《中部經典‧雙小品‧第四十三經‧有明大經》說示(不動心解脫):
〝➊ 尊者!貪為計較之因,瞋為計較之因,痴為計較之因──
彼等漏盡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量心解脫』相比,彼等『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痴空也。
➋ 尊者!貪障、瞋障、痴障──
彼等漏盡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所有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痴空也。
➌ 尊者!貪為取相,瞋為取相,痴為取相──
彼等漏盡比丘,已捨、已斷根,如截多羅樹頭,歸於非有,未來為不生法。
尊者!與『無相心解脫』相比,『不動心解脫』稱為最上。
彼『不動心解脫』,即貪空、瞋空、痴空也。〞
《中部經典‧雙小品‧第四十四經‧有明小經》說示(想受滅盡定):
滅盡,是『出離障礙』的意思;想受滅盡定──
是出離一切『心想與心受障礙』的不動禪定。
『〔一〕「聖尼!如何入想受滅盡定耶?」
「居士毘舍佉!入想受滅盡定之比丘,不生如是念:
『我將入想受滅盡定』,
或『我正入想受滅盡定』,
或『我已入想受滅盡定』。
其時,本如是修習心,是故如是之趣向也。」
〔二〕「聖尼!比丘入想受滅盡定時,先滅何法耶?為身行耶?為語行耶?或心行耶?」
「居士毘舍佉!入想受滅盡定之比丘,➊ 先滅語行,➋ 次身行,➌ 其次心行也。」
〔三〕「聖尼!如何是想受滅盡定之起出耶?」
「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時,不生如是念:
即『我將由想受滅盡定起出』,
或『我正由想受滅盡定起出』,
或『我已由想受滅盡定起出』。
彼本如是修習心,是故以至如是之趣向。」
〔四〕「聖尼!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耶?為身行耶?為語行耶?或心行耶?」
「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時➊ 先生心行,➋ 次身行,➌ 其次語行也。」
〔五〕「聖尼!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時,觸幾種觸耶?」
「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時,觸三種觸:➊ 空觸、➋ 無相觸、➌ 無願觸也。」
〔六〕「聖尼!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出已,心何所傾、何所趣、何所導?」
「居士毘舍佉!比丘從想受滅盡定起出已心➊ 傾向遠離、➋ 趣向遠離、➌ 導向遠離。」』}
《佛遺教經》課誦本【淺譯與解說版】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 佛曆 2562.8.18(日)菩提僧團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