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說第136句【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136

2019082302:43
 
     ★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佛遺教經》淺譯與解說【第136句】( 請調高畫質至1時48秒

    [136] 佛說:『苦(聖)諦實苦,不可令樂;

    【譯文】{佛陀說:『苦聖諦──生老病死──五蘊流轉:
    是生死輪迴的真相,眾生執著於貪慾,永遠無法變成快樂!}


    〖解說〗{苦聖諦──生老病死──所有生命的現實問題;
    即使正等正覺的佛陀,同樣避免不了,更何況一般凡夫呢?
    佛陀,只能夠不再貪瞋痴與不再出生,不可能沒有老病死。
    所以,苦聖諦(生老病死)是永恆的真理法性、第一義諦!

    《增支部經典‧一集‧初五十經篇‧斷蓋品‧淨相經》說示(執著淨相):
    〝(爾時,世尊說:)
    「諸比丘!我不需要考慮還有另外一種方法──
    或者能使尚未出現『官能享受之刺激』發生;
    或者導致已經出現『肉體享樂之慾望』增廣。
    如此,諸比丘!正是光鮮亮麗、清淨之相貌!
    美妙婬相,諸比丘!不如理、不正確注意者──
    不但能使尚未出現『官能享受之刺激』發生;
    而且導致已經出現『肉體享樂之慾望』增廣。」〞

    《增支部經典‧一集‧初五十經篇‧斷蓋品‧不淨相經》說示(觀不淨相):
    〝(爾時,世尊說:)
    「諸比丘!我不需要考慮還有另外一種方法──
    或者不使尚未出現『官能享受之刺激』發生;
    或者讓已經出現『肉體享樂之慾望』被捨棄。
    如此,諸比丘!正是黯淡無光、不淨之相貌!
    醜惡穢相,諸比丘!如理作意、正確注意者──
    不但不使尚未出現『官能享受之刺激』發生;
    而且讓已經出現『肉體享樂之慾望』被捨棄。」〞

    《中部經典‧雙小品‧第四十三經‧有明大經》說示(五禪支):
    ☆ 五禪支( Jhānaṃ pañcaṅgikaṃ ) ➾
    ⓵ 尋( Vitakko ca vattati ) ☞
    決定進入禪定或轉向其他禪定的作用;
    ⓶ 伺( Vicāro ) ☞
    禪定中的省察作用,二禪以上無尋伺;
    ⓷ 喜( Pīti ) ☞
    禪悅的心理狀態,三禪以上無喜禪支;
    ⓸ 樂( Sukha ) ☞
    禪悅的生理狀態,四禪以上無樂禪支;
    ⓹ 一心頂點( Cittekaggatā ) ☞
    最初純淨、全心全意的不動禪定狀態;
    又或譯為:最初心意、心一境性。
    四禪及無色禪沒有入出息也叫做胎息!
    或稱為內呼吸、體呼吸、毛細孔呼吸。

    《增支部經典‧十集‧五十經篇之二‧願品‧以聲為刺經》說示(離刺而住):
    ☆ 禪修者的十刺 ➾
    ① 獨住遠離的人──交際應酬為刺;
    ② 修不淨觀的人──莊嚴相好為刺;
    ③ 守護根門的人──觀看節目為刺;
    ④ 清淨梵行的人──接近女色為刺;
    ⑤ 入初禪定的人──喧譁噪音為刺;
    ⑥ 入二禪定的人──尋伺作意為刺;
    ⑦ 入三禪定的人──以喜禪支為刺;
    ⑧ 入四禪定的人──以入出息為刺;
    ⑨ 想受滅定的人──以想或受為刺;
    ⑩ 阿羅漢向的人──以貪瞋痴為刺。
    〝〔一、說法緣起 ➥〕
    爾時,世尊住毘舍離城大林之重閣講堂,與許多眾所周知、已證通智之長老弟子俱,[名為:]
    具壽遮羅、具壽優簸遮羅、具壽伽伽羅、具壽迦陵縛、具壽尼迦陀、具壽迦多黎沙;
    與其他許多眾所周知、已證通智之長老弟子俱。
    〔二、長老入林 ➥〕
    因為,恰好另有許多眾所周知、極富名望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
    其時,彼諸具壽即如此決定:
    「此時,有許多眾所周知、極富名望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
    世尊已說:『更入靜慮之禪修者,實以噪音為棘刺!』
    因此,我等宜由此往彼牛角婆羅林。
    於彼處少些噪音、少些雜鬧,我等應可愉快安住。」
    然後,彼諸具壽乃由此往彼牛角婆羅林;
    彼諸具壽乃於彼處,少些噪音、少些雜鬧,得愉快安住。
    〔三、世尊讚美 ➥〕
    後時,世尊即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遮羅在何處耶?優簸遮羅在何處耶?伽伽羅在何處耶?迦陵縛在何
    處耶?尼迦陀在何處耶?迦多黎沙在何處耶?
    諸比丘!彼諸長老弟子在何處耶?」
    「於其處,大德!彼諸具壽即如此決定:
    『此時,有許多眾所周知、極富名望之離車人,善美之車乘相連,發出高大聲,為親見世尊而進入大林。
    世尊已說:「更入靜慮之禪修者,實以噪音為棘刺!」
    因此,我等宜由此往彼牛角婆羅林。
    於彼處少些噪音、少些雜鬧,我等應可愉快安住。』
    然後,大德!彼諸具壽乃由此往彼牛角婆羅林;
    彼諸具壽乃於彼處,少些噪音、少些雜鬧,得愉快安住。」
    「善哉,善哉!諸比丘!如彼大弟子之正說,應如是說!
    〔四、禪者十刺 ➥〕
    我已說:『諸比丘!靜慮之禪修者,實以噪音為棘刺!』
    諸比丘!(禪修者)有此十種棘刺。
    何等為十種(棘刺)耶?
    『➊ 願喜樂於獨住遠離者,以歡喜交際應酬為棘刺;
    ➋ 願專修不淨觀禪相者,以隨勤美好莊嚴相為棘刺;
    ➌ 願守護根門者,以觀賞節目表演為棘刺;
    ➍ 願清淨梵行者,以時常接近婦女為棘刺;
    ➎ 願(精進於)初靜慮者,以噪音為棘刺;
    ➏ 願(精進於)第二靜慮者,以尋伺為棘刺;
    ➐ 願(精進於)第三靜慮者,以喜(禪支)為棘刺;
    ➑ 願(精進於)第四靜慮者,以入出息為棘刺;
    ➒ 願(精進於)想受滅定者,以想或受為棘刺;
    ➓ 以貪染為棘刺,以瞋恚為棘刺,以愚痴為棘刺。』
    〔五、離開十刺 ➥〕
    諸比丘!要求無刺而住!
    諸比丘!要求離刺而住!
    諸比丘!要求既無刺、又離刺而住!
    諸比丘!阿羅漢(完全斷除煩惱之聖者)沒有荊棘;
    諸比丘!阿羅漢(完全斷除煩惱之聖者)離開荊棘;
    諸比丘!阿羅漢(完全斷除煩惱之聖者)既沒有荊棘、又離開荊棘。」〞}


《佛遺教經》課誦本【淺譯與解說版】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 佛曆 2562.8.18(日)菩提僧團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