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說第112句【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112

2019082218:03
 
     ★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佛遺教經》淺譯與解說【第112句】( 請調高畫質至47分48秒

    [112] 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譯文】{一位修行者,也是如此──
    念頭好像灌溉的智慧水源、正念正知像修治堤防、四念住像蓄水池一樣。
    為了讓身心世界的農場裡,獲得智慧水源的灌溉,所以要善於修習禪定……
    不要讓念頭漏失:不鬆也不緊,身心平等安定。這就叫做:『身行寂靜!』}


    〖解說〗{★ 什麼叫做:身行寂靜(足四禪)呢?
    就是證得:離喜憂、無苦樂、捨念遍淨的第四禪定。

    《相應部經典‧比丘相應‧比丘品‧年少經》說示(摧破魔軍的年少比丘):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其時,一年少比丘,食後收拾缽具,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
    製作諸比丘之衣時,彼亦不為助力。
    因此,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處一年少比丘,食後收拾缽具,
    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
    製作諸比丘之衣時,彼亦不為助力。」
    於是,世尊言彼比丘曰:
    「比丘,汝來!以我之語,告彼比丘:『友!師喚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則走近彼比丘。
    近已,對彼比丘作如是告曰:
    「友!師喚汝。」
    「友,唯然!」彼比丘回答此比丘後,來詣世尊座前;
    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彼比丘,作如是言曰:
    「比丘!汝食後收拾缽具,入房無所事,默然無力;
    製作諸比丘之衣時,汝亦不為助力。為真實耶?」
    「大德!我亦自作應作之事。」
    爾時,世尊以心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對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勿惱此比丘。
    諸比丘!彼比丘已得四禪增上心,已得現法樂住,
    隨心所欲,無困難事,已得無煩惱。
    彼良家子已捨身,徹底地由家出家而為無家者;
    然後,究竟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知,為入實證而住者。」
    世尊如此說完。
    善逝說此,師更如是語:
    「精進非弛怠,勇猛非少者;
    增上至涅槃,解脫一切苦;
    勤勉少比丘,尊敬最上人;
    彼證最後身,已摧破魔軍。」』

    《長部經典‧大品‧第十五經‧大緣經》說示(禪定八自在):
    『阿難!是故,比丘對於此等八解脫──
    ① 或順入禪定(自在);
    ② 或逆入禪定(自在);
    ③ 或順逆入禪定(自在);
    ④ 無論何處想要(轉向其他禪定自在);
    ⑤ 無論何時想要(省察剛才所證入之禪定自在);
    ⑥ 無論持續多久想要(住禪定自在);
    ⑦ 入禪定(自在);
    ⑧ 出禪定(自在)。
    如是,由滅盡諸漏,於現見之法,自身證知通智,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而住。
    阿難!此比丘,名為俱解脫者。
    阿難!此俱解脫外,並無更超越、更殊勝之解脫!』
    ☆ 八解脫八自在( Aṭṭha vimokkhe ) ➾
    ① 順入禪定( Anulomampi samāpajjati );
    ② 逆入禪定( Paṭilomampi samāpajjati );
    ③ 順逆入定( Anulomapaṭilomampi samāpajjati );
    ④ 何地自在( Yatthicchakaṃ );
    ⑤ 何時自在( Yadicchakaṃ );
    ⑥ 住定自在( Yāvaticchakaṃ );
    ⑦ 入定自在( Samāpajjatipi );
    ⑧ 出定自在( Vuṭṭhātipi )。
    ☆ 禪定五自在( Pañca vasitā ) ➾
    ① 轉向自在( Āvajjana );
    ② 入定自在( Samāpajjana, Samāpatti, Samāpanna );
    又或譯為:三摩缽底、三摩半那、等至、正受;
    ③ 住定自在( Ṭhiti, Adhiṭṭhāna, Samāhita );
    又或譯為:決意自在、三摩呬多、等引;
    ④ 出定自在( Vuṭṭhāna );
    ⑤ 省察自在( Paccavekkhaṇā )。

    《中部經典‧雙小品‧第四十三經‧有明大經》說示(五禪支):
    ☆ 五禪支( Jhānaṃ pañcaṅgikaṃ ) ➾
    ⓵ 尋( Vitakko ca vattati ) ☞
    決定進入禪定或轉向其他禪定的作用。
    ⓶ 伺( Vicāro ) ☞
    禪定中的省察作用,二禪以上無尋伺。
    ⓷ 喜( Pīti ) ☞
    禪悅的心理狀態,三禪以上無喜禪支。
    ⓸ 樂( Sukha ) ☞
    禪悅的生理狀態,四禪以上無樂禪支。
    ⓹ 一心頂點( Cittekaggatā ) ☞
    最初純淨、全心全意的不動禪定狀態;
    又或譯為:最初心意、心一境性。

    《增支部經典‧七集‧初五十經篇‧天品‧心如意轉之一經》說示(成就七法):
    『(爾時,世尊說:)
    「諸比丘!由於比丘七法之成就:
    『心可以自在決定,而立即轉(境);
    比丘亦可以讓心自在,而不被(境)所轉。』
    以何為七(法之成就)耶?
    諸比丘!比丘於此世間──
    ➊ 成就三昧善巧;
    ➋ 成就三昧之入定善巧;
    ➌ 成就三昧之住定善巧;
    ➍ 成就三昧之出定善巧;
    ➎ 成就三昧之預備善巧;
    ➏ 成就三昧之行境善巧;
    ➐ 成就三昧之轉向善巧。
    諸比丘!由於此等七法之成就,故比丘稱為:
    『心可以自在決定,而立即轉(境);
    比丘亦可以讓心自在,而不被(境)所轉。』」』}


《佛遺教經》課誦本【淺譯與解說版】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 佛曆 2562.8.18(日)菩提僧團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