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吒婆樓遊方者經》針對「極樂世界」佛陀之醒世寓言(漢譯版) Blissful Absurdity - About Potthapada

2022072419:57
 
     ❤~~~~~~~~~~~~~~~~~~~~~~~❤
     【佛曆 2565.9.22 菩提僧團 更新】(歡迎校對 ✍)
     【佛曆 2565.9.22 心 法師 修訂】
     【佛曆 2555.7.13 釋如戒 法師 初校】
     ❤~~~~~~~~~~~~~~~~~~~~~~~❤


     ❦❧~~~~~~~~~~~~~~~~~~~~~~~~~~~~~~~~~~~~~~~~~~~~~
     【經名】 9. 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 (DN 9, 406-443)
     ~~~~~~~~~~~~~~~~~~~~~~~~~~~~~~~~~~~~~~~~~~~~~❦❧

     【巴利佛經】

★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現在讓我們合掌,誦禮佛偈!)
     皈命於世尊、應供阿羅漢、獨覺自現證、平等正覺者。
     (合掌三頌!)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眼目、轉無上輪──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㈠ 皈依三寶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現在讓我們合掌,三皈依禮!)
     我以佛陀為皈依處;
     我以聖法為皈依處;
     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佛陀為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聖法為皈依處;
     第二次,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第三次,我以佛陀為皈依處;
     第三次,我以聖法為皈依處;
     第三次,我以僧伽為皈依處。


     ㈡ 禮敬佛寶 Salutation to the Buddha
     (現在讓我們合掌,禮讚佛陀!)
     這樣,他成為世尊是:
     應供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

     ㈢ 禮敬法寶 Salutation to the Dhamma
     (現在讓我們合掌,禮讚聖法!)
     這是,世尊所善說:
     自見、無時、來見、引導、智者各自證知。

     ㈣ 禮敬僧寶 Salutation to the Sangha
     (現在讓我們合掌,禮讚僧伽!)
     善行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正行者是世尊的聲聞眾;
     智行者是世尊的聲聞眾,敬行者是世尊的聲聞眾;
     這是四雙、八輩!他們是世尊的聲聞眾:
     值得供養、值得供奉、值得奉施;
     值得合掌禮敬在世間無上的福田。

     ㈤ 受學五戒 Learning the Five Precepts
     ➊ 我要受持不殺生的學處;
     ➋ 我要受持不偷盜的學處;
     ➌ 我要受持不邪婬的學處;
     ➍ 我要受持不妄語的學處;
     ➎ 我要受持不飲酒的學處。

     ㈥ 受學十戒 Learning the Ten Precepts
     ➊ 我要受持不殺生的學處;
     ➋ 我要受持不偷盜的學處;
     ➌ 我受持不非梵行的學處;
     ➍ 我要受持不妄語的學處;
     ➎ 我要受持不飲酒的學處;
     ➏ 我受持不非時食的學處;
     ➐ 我要受持不歌舞的學處;
     ➑ 我受持不裝飾花香學處;
     ➒ 我受持不睡高廣床學處;
     ➓ 我受持不接受金錢學處。


     ㈦ 懺悔過失 Repentance of Faults
     ➊ 啊!世尊!
     您是無上智慧圓滿之佛,請您慈悲原諒;
     若我不謹慎,犯了身語意的罪過,乃我之缺點。
     祈佛慈悲,容我懺悔清淨喲!

     ➋ 啊!聖法!
     您是不待時節現見之法,請您慈悲原諒;
     若我不謹慎,犯了身語意的罪過,乃我之缺點。
     祈法慈悲,容我懺悔清淨喲!

     ➌ 啊!僧伽!
     您是正確修行至高之僧,請您慈悲原諒;
     若我不謹慎,犯了身語意的罪過,乃我之缺點。
     祈僧慈悲,容我懺悔清淨喲!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㈧ 迴向正覺 Transfer Merit to Enlightenment
     以我所有修行功德──
     願我遠離惡緣,常親近善知識;
     得令智慧增長,直到圓成涅槃。

     稽首三界尊,皈命現在佛;
     我今捨自諦,受持正法律;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清淨心;
     盡此一報身,速疾成正覺。

     我皈依於佛陀,涅槃無衰退;
     我皈依正法律,具足慚與愧;
     我皈依賢聖僧,熱心尊敬學!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禮畢放掌。)



     ☆ 布吒婆樓( Poṭṭhapāda ) ➾
     字義叫做:貧窮的足跡。

     布吒婆樓月( Poṭṭhapāda ):
     月份名,古印度月份的六月,大約在漢地農民曆的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之間。

     本經大意:佛陀並不否認有天堂、帝釋天的存在;
     但是,不承認有所謂〝極樂世界〞的道跡可實踐! ~☕

     ☆ 〝我〞的〖觀念〗全部都是假的!〝我〞所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三法印】,所以都是真的! ➾
     天地萬物都是「空」?
     唯有如來才是「真」?

     是要──
     感恩腳痛、讚歎腳痛!
     感恩天地萬物、讚歎天地萬物!

     並不需要──
     感恩師父、讚歎師父!
     勞斯萊斯! ❤⤧

     ♨ 放下你自己的一切想法 ~➢
     因為這些都出於(意根)你自己的所思、所欲,並且後製所產生的主觀判斷,或依據被你宿世惡知識餵飽了催眠指令的虛假信息,而所有這些都隸屬於貪、瞋、痴三毒,傲慢我見的「有為法」妄想,所以都是虛偽不實的!

     反之亦然,凡是你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你自己見、聞、覺、知,親身所觀察、所體驗到的一切,因為它們都是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的事實證明,普遍真理而又客觀存在的「無為法」真相;所以透過你自己的實際行動,當下所看到的這一切,那才是真實不虛的! ~⎈

     ☆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
     ♨ 皈依人? VS. 皈依法? ~➢

     大乘婆羅門教教人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等等,其實是〝依人不依法〞;

     佛陀世尊所教導的原始佛法,教人憶念的是「四不壞信: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與「回到當下、觀照呼吸!」才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好像說:
     如果世間存在黑幫,浪子就永遠不會改邪歸正?!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 請你:念「佛」就好!別念:〝阿彌陀佛〞 ~➢
     除了【佛法僧戒】以外,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佛法〗!

     ♨ 請不要隨便發願 ~➢
     願力就是業力:眾生願力多大,當下業力的形成,也就多大!
     同理,業力有多大,願力就有多大!

     ♨ 給某附佛外道的迷徒 ~➢
     你把投胎轉世的生死大權,都交給〝阿彌陀佛〞,也不怕〝阿彌陀佛〞把你賣掉了?不就好像:你把生死大權,交給一位獨裁者是一樣的嗎?

     ♨ 迴小向大?給愚痴的世間人 ~➢
     西遊記裡的那些妖怪,用假的大葫蘆(假大空的戲論)──就把你真的好葫蘆(法身慧命)給騙去了!

     ♨ 佛法是〝少數決〞不是〝多數決〞 ~➢
     芸芸眾生中,只有悉達多太子一人,在菩提樹下現證得正覺;其他所有的眾生,都還處於沉睡當中,怎麼叫也叫不醒!

     ♨ 芸芸眾生 ~➢
     活在過去、未來的〝成佛〞妄想裡,大乘梵教其實被我執所蒙蔽;
     原始佛法憶念當下〝切身〞的呼吸:四聖諦才是中道啟蒙的教法!

     ♨ 世尊為何不記說〝世界是常?〞
     〝世界有邊?〞等話題呢? ~➢
     並不是說佛陀的智慧不夠!或是說戲論的那些外道比較聰明 ¿?
     涅槃後的心無法被定義,心消失了!不可說有空性或如來藏;

     對愚昧外求諍論者來說,是完全無關於內觀身心之四聖諦的!
     比喻說明:把零當成除數其實是不可解(也就是說:無記)!

     ♨ 他力 VS. 自力 ~➢
     何謂〖他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能幫你呼吸、吃飯、睡覺、上廁所嗎?

     何謂【自力】?回到當下、觀照呼吸!(修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滅!)

     ♨ 面對現實 VS. 逃避現實 ~➢
     修行就是修實在的東西──
     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活在當下、身受心法的〝細節〞! ~☼

     絕不是那些外道所謂的──
     成願再來、假、大、空、成佛,或其他虛無飄渺,又很籠統的東西! ~☁

     ☆ 妙天、妙禪都搞錯了!是要感恩天地萬物、讚歎腰酸腿痛,並不需要──感恩師父、讚歎師父、勞斯萊斯 ➾

     ♨ 天地萬物都是「空」? ~➢
     唯有如來才是「真」?
     注意:以上兩句都是錯誤的!

     因為五蓋在心而非天地萬物;
     涅槃寂靜空掉三毒才成如來;
     而真如法性卻是無所不在的!

     必須改為以下兩句,才是正確的──
     天地萬物都是「真」(是說:因果不滅);
     唯有如來才是「空」(是說:熄滅渴愛)! ~☃

     ♨ 有關「原始佛法」的問與答 ~➢
     ➊ 〈偽〉淨土五經裡面有一本,提到世尊教導阿闍世王的爸爸,去觀西方極樂世界,不知道事實是如何?

     另外在台灣的佛教持很多咒語,多為梵音,如淨意業真言等,如果沒有神通,根本無法得知,而因為年代久遠,豈可由想像或推理就認定呢?

     ➋ 不只是〈偽〉淨土五經……很多咒語……這些都是(大乘)婆羅門教的遺產;和佛陀世尊,以及佛所說的原始佛法,一點關係也沒有!

     ➌ 不過卻和以下這三個人息息相關:
     第一個,是首先鼓吹〝(篡位)成佛理論〞的提婆達多;

     第二個,是先是滅佛,後又迷信(犯有殺父、殺母、殺聖僧及大妄語罪之)假阿羅漢大天的阿育王;
     《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記載:「有凡夫僧摩訶提婆,唐言大天……凡有聞知,群從異議。
     無憂王(即阿育王)不識凡、聖,同情所好,黨援所親,召集僧徒赴殑伽河(即恒河),欲沉深流,總從誅戮……。」

     第三個,則是以提婆達多為教主的龍樹,他還自封為〝〈假〉菩薩〞!

     ➍ 世上各個附佛外道之所說:
     (不管台灣現今假佛教的外道徒眾有多少?
     都是和【四聖諦】背道而馳的!

     這是你不需要神通就可以了解的!
     既不需要想像,也不需要推理來認定!)

     只需要從日常生活之中〝切身〞觀察【四聖諦】就可以得知!(和年代久不久遠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過,某些外道,確實是迎合了芸芸眾生自尊心(與自卑感同時存在)的我執心理(所以並不是【巴利聖典】講得不夠全面!)在你還不明白【巴利聖典】才是真正的佛經之前,你會相信哪一個呢 ¿?

     ➎ 想要了解〖提婆達多派〗與〝大乘〞婆羅門教之間的關係,請你參考以下信息:

     其實在佛陀世尊時代,就有〖提婆達多派〗(邪三寶)的存在,法顯(337~422)也有記載,甚至到了公元七世紀的玄奘(602~664)、義淨(635~713)時期,也都還有他們的記錄。

     詳見《提婆達多派: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法顯所見,提婆達多派供養提婆達多及過去三佛,但不供養釋迦牟尼佛。玄奘所見,他們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

     ➏ 正如歧路的亡羊,法友們也不用閱讀太多:
     只需要從日常生活之中〝切身〞觀察【四聖諦】就可以得知!

     只可惜眾生疏於對〝切身〞四念住的觀察,卻反而抱怨【巴利聖典】講得不夠全面?! ~☕


    ♨ 「煤氣燈」效應,包括 ~➢

    帶風向、睜著眼睛說瞎話──
    謊言說一千遍,也變成真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苦集滅道】?

    國王的新衣──
    照見〖五蘊皆空〗?

    指鹿為馬──
    四大皆空?
    萬法皆空等等!

    以上皆是 ~➢
    既污辱人類智商 ……✄
    又惡名昭彰的「煤氣燈」效應! ⚡


    ♨ 不管是誰 ¿? ~➢
    色法、心法、心所法或涅槃法?

    因為它們都只不過是【緣起】;
    並不是唯一且單獨能夠存在的!

    偽論阿毗達摩〝極微〞究竟法……
    其實對佛法最致命錯誤的理解!


    ♨ 並沒有一個上帝 ~➢
    真的在安排你命運!

    而是──
    前世因,今世果;

    甚至是──
    今世因,今世果;

    所以……
    煞車和油門同時踩下 ~➢
    就是當下凡夫的心態。


    ♨ 【因果】就是 ~➢
    最自然的「科學」! ⚡


    ♨ 是要用【根門】修行 ~➢
    而不是用你的〖觀念〗!

    【根門】是在你靈性(識蘊)的位置;
    也就是在兩眉的正中心!


    ♨ 關於「發願」 About to Vow ¿ ? ~➢

    〈偽〉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只是說給「凡夫眾生」聽的吧!

    佛法在印度本土,已經消失「十世紀」之久;
    怎麼不見?哪位「菩薩」再把佛法迎回來呢?

    現在,並不是佛法真正「消失」的時代;
    【巴利聖典】仍在網路流通、隨處可見!

    怎麼也不見?哪位菩薩「發心」──
    再將佛法,妥善翻譯出來呢?

    不要說是:佛陀、佛法完全消失的時代!
    即使現在,佛陀仍然「住世」……

    恐怕,也沒有幾位認真想請佛陀,出來說法吧?
    有誰?想要認真閱讀【巴利聖典】事實如此呀!
    (巴利文看不懂?花錢也能請人翻譯出來吧?)


    因為,依據眾生根性,並不想滅苦卻想要輪迴。
    人都希望「撿便宜」往生極樂,就是在搞輪迴!

    事實上,佛法並沒有任何「便宜貨」可以撿的!
    您所撿到的便宜貨,絕對是害人、害己的贗品。

    不肯放下「我見」,依據「傲慢心」來看佛法;
    才會認為,佛法滿足貪欲有「便宜貨」可以撿!

    如果佛法會這樣被您猜中〝佛〞也太不值錢了!
    豈不?成了「便宜貨」而非「聖者」的佛法嗎?


    其實,佛法是不離修習戒定慧、滅除貪瞋痴的──
    佛陀,依據事實需要,所說的每一條「戒律」;
    好比:您身上每一個「配件」一樣不可或缺的!

    我們身上的任何「器官」,沒有一樣是可有可無的;
    對於佛法僧、戒定慧,也有這樣的清淨信心才可以!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沒有戒、何來定?
    沒有定、何來慧?
    沒有慧、何來滅苦呢?

    ❦❧ 如果,佛弟子真想滅苦,應該「盡心、盡信、盡命」;為「求法」故,別說投入財物,即使犧牲性命,也不吝惜,若有清淨的「信心」(──佛、法、僧、戒四不壞信),沒有不成就的事! ❦❧





     ﹝第一卷 ➲﹞
     如是我聞──
     曾經,世尊住舍衛城(附近)祇陀太子樹林的給孤獨園。

     那時,由於議論集會的宗教季節,遊方者布吒婆樓,暫住於教義論究所──黑烏木樹林旁末利園林的一間新講堂,與大群遊方者團體約三千名遊方者的追隨者共住。

     然後,世尊清晨著衣,拿著缽和袈裟,進入舍衛城乞食。

     ﹝第二卷 ➲﹞
     接著,世尊便想:

     「現在去舍衛城乞食,還為時尚早,
     我何不往訪教義論究所──黑烏木樹林旁末利園林的那一間新講堂呢?因為遊方者布吒婆樓可能在那裡!」

     於是,世尊就來到了教義論究所──黑烏木樹林旁末利園林的一間新講堂那裡!

     ﹝第三卷 ➲﹞
     那時,遊方者布吒婆樓正在和他的一大群遊方者團體的追隨者坐在一起,
     所有人都發出巨大噪音和喧囂,討論著各種各樣獸性低俗的(詭詐)話題:

     例如關於──
     ① 國王的話題、② 盜賊的話題、③ 大臣的話題、④ 軍兵的話題、⑤ 恐怖的話題、⑥ 戰爭的話題、⑦ 食物的話題、⑧ 飲料的話題、⑨ 衣服的話題、⑩ 寢具的話題、⑪ 花飾的話題、⑫ 香料的話題、⑬ 親族的話題、⑭ 乘具的話題、⑮ 村里的話題、⑯ 鄉鎮的話題、⑰ 都市的話題、⑱ 國土的話題、⑲ 婦女的話題、⑳ 英雄的話題、㉑ 路邊的話題、㉒ 井邊風傳的話題、㉓ 先靈的話題、㉔ 種種雜論(解脫過去未來住實相智)的話題、㉕ 世界起源、㉖ 海洋起源、㉗ 傳說事物是否存在的話題……以此類推!

     ﹝第四卷 ➲﹞
     這時,遊方者布吒婆樓,遙見世尊從遠處走來;看到後,便要求自己的追隨者安靜下來(低聲說):

     「各位梵友,請安靜點!各位梵友,請不要說話發出聲音!
     這位出家修行者喬達摩沙門走來了!
     然而,可尊敬的具壽他愛寧靜,也是寧靜的讚歎者。
     也許,如果他覺得(我們)這群人很安靜,他會認為值得花時間來找(我們)!」

     說到這裡,那些遊方者們隨即沉默下來。

     ﹝第五卷 ➲﹞
     這時,世尊走到遊方者布吒婆樓面前,
     於是,遊方者布吒婆樓,這麼(恭敬地)對世尊說:

     「善來有德者呀!世尊啊!
     歡迎有德者呀!世尊啊!
     真是好久(不見)呀!有德者啊!世尊您今天專程走來我們這裡!
     請坐,有德者啊!這個座位已經為世尊您準備好了!」

     世尊隨後坐在已準備好的座位上。
     而遊方者布吒婆樓,另外拿一張低座,坐在一旁。

     當遊方者布吒婆樓坐在一旁後,世尊接著這麼對他說:
     「布吒婆樓!(你們)今天聚集在這裡,是為了什麼話題?
     然而,又在什麼話題當中你們被打斷了?」


     ☆ 增上想(現想 Abhisaññā ) ➾ 指修習禪定時,希望對禪相的觀照力與感知力能夠有所提升。

     ☆ 增上想的滅盡(滅盡現想 Abhisaññānirodho ) ➾ 指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

     ☆ 想受滅盡定 Saññāvedayitanirodhaṃ (DN 15) (SN 28.9, 340) ➾ 第八解脫只能由四果阿羅漢所證得!證得八解脫的四果聖人,在進入並安住於想受滅盡定的期間,能夠讓他自己五蘊當中的想蘊和受蘊,與其相關的身心活動暫時停止或完全消失。

     ☆ 八解脫(八種俱解脫) Aṭṭha vimokkhā (AN 1.435-442) ➾ ➊ 心繫念住(如第一、二勝處)、➋ 心無繫念(如第三、四勝處)、➌ 清淨勝解(如第五~八勝處)、➍ 空無邊處、➎ 識無邊處、➏ 無所有處、➐ 非非想處、➑ 想受滅盡。

     ☆ 八勝處 Aṭṭha abhibhāyatanāni (AN 1.427-434)
     第一勝處:由心繫念住的初禪近行定,內觀「少量色光之或淨或垢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二勝處:由心繫念住的初禪安止定,內觀「無量色光之或淨或垢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三勝處:由心無繫念的二禪安止定,內觀「少量色光之或淨或垢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四勝處:由心無繫念的三禪安止定,內觀「無量色光之或淨或垢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五勝處:由心無繫念的四禪安止定,內觀「青色淨光之內在清淨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六勝處:由心無繫念的四禪安止定,內觀「黃色淨光之內在清淨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七勝處:由心無繫念的四禪安止定,內觀「紅色淨光之內在清淨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第八勝處:由心無繫念的四禪安止定,內觀「白色淨光之內在清淨的禪相」照見法性而讓自己覺悟。

     ☆ 照見法性( Diṭṭheva Dhamme ) ➾
     「法性」是無為法,也叫做三法性或三法印( Dhammatā );
     也就是「諸法實相」的三種性質:
     ㈠ 諸行無常:現法沒有時間;
     ㈡ 諸行是苦:滅苦沒有渴愛;
     ㈢ 諸法無我:涅槃沒有我見。

     ﹝第六卷 ➲﹞
     說到這裡,遊方者布吒婆樓,這麼(恭敬地)回答世尊說:

     「有德者啊!請別介意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所談話的主題。
     有德者啊!因為毫無疑問稍後會聽到這話題,對於世尊您來說,這確實一點也不難!
     有德者啊!幾日前,許多宗教團體的外道出家修行者──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聚集在一起,坐在祭典會堂裡,討論有關『(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方式』的話題:

     『梵友啊!然而(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要如何實現呢?』


     關於這一(觀)點,有些(教派)這樣說:

     『一個人的感知,出現又消失,是無因無緣的!

     當(觀照力)出現時,一個人是有感知的;
     當(觀照力)消失時,一個人就無感知了!』

     有些(教派)曾經這樣描述(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方式。


     對於這(教派),其他(教派)這樣說:

     『不,梵友!事實可不是如此。

     梵友!因為感知是一個人的自我(──靈魂);
     祂來了又去。

     當祂(靈魂)來時,一個人是有感知的;
     當祂(靈魂)走時,一個人就無感知了!』

     有些(教派)曾經這樣描述(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方式。


     對於這(教派),其他(教派)這樣說:

     『不,梵友!事實可不是如此。

     梵友!因為擁有強大神力、最高權威的薩滿教派或婆羅門(的靜慮者)。
     他們將觀照力從一個人(的內在)移入又移出。

     當(他們把觀照力)移入時,一個人是有感知的;
     當(他們把觀照力)移出時,一個人就無感知了!』

     有些(教派)曾經這樣描述(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方式。


     對於這(教派),其他(教派)這樣說:

     『不,梵友!事實可不是如此。

     梵友!因為擁有強大神力、最高權威的天神,
     祂們將觀照力從一個人(的內在)移入又移出。

     當(祂們把觀照力)移入時,一個人是有感知的;
     當(祂們把觀照力)移出時,一個人就無感知了!』

     有些(教派)曾經這樣描述(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方式。


     有德者啊!對於這(話題)在我(心中)隨即浮現出有關世尊您的記憶:

     『真的呀!當然是世尊唷!真的呀!當然是善逝者啊!他肯定在這些事情上是一位精通者。』

     有德者啊!世尊您是專家!世尊您是眾所周知曾經究竟了悟(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聖)人!

     有德者啊!那麼(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要如何實現呢?」


     ﹝第七卷 ➲﹞
     (佛陀開示:)「在這方面,布吒婆樓!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這樣說:

     『一個人的感知,出現又消失,是無因無緣的!』
     正是!從一開始,他們就錯誤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布吒婆樓!因為一個人的感知,出現又消失,是有因有緣的!
     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 道品五根 ➾ ➊ 信根、➋ 精進根、➌ 念根、➍ 定根、➎ 慧根。

     ☆ 修習原始佛法(圓滿五根)的十二種成就 (SN 46.3, 184)
     ❶ 阿羅漢聖人(圓滿五根,四果聖人在這輩子或於命終時,就證入涅槃);
     ❷ 中般涅槃者(五根較軟弱,三果阿那含最高者,沒結生色界就入涅槃);
     ❸ 生般涅槃者(五根更軟弱,阿那含剛結生色界,就證入涅槃);
     ❹ 無行般涅槃(五根更軟弱,阿那含結生色界後,很短時間就證入涅槃);
     ❺ 有行般涅槃(五根更軟弱,阿那含結生色界後,經長時間才證入涅槃);
     ❻ 上流至色究竟天(阿那含的生命之流向上到達色究竟天後才證入涅槃);
     ❼ 一來者(五根更軟弱,二果斯陀含,只要再投胎人間一次就證入涅槃);
     ❽ 一種者(五根更軟弱,初果須陀洹最高成就,只需要再來回人天一次);
     ❾ 家家(五根更軟弱,初果須陀洹,還要再輪迴轉世來回人天二到三次);
     ❿ 七返有(五根更軟弱,初果須陀洹,最多再來回人間和天界輪迴七次);
     ⓫ 隨法行者(五根更軟弱,唯以少慧,審諦理解,未盡諸漏);
     ⓬ 隨信行者(五根最為軟弱,對於如來只有淨信、只有敬愛)。
     ~《相應部經典‧根相應‧六根品‧Ekabījīsutta 一種者經》(SN 48.24)

     ☆ 無盡輪迴,多少劫波? ➾
     凡夫俗子(包括:隨法行者、隨信行者等佛弟子、外道、其他眾生)六道輪迴,永無解脫(多少劫次?)
     ❶ 初果(也叫:須陀洹,包括:一種者、家家、七返有)往返轉世人天二道,各1~7次,然後涅槃;
     ❷ 二果(也叫:斯陀含、一來者)往返轉世人天二道,各1次,然後涅槃;
     ❸ 三果(也叫:阿那含、不還果,包括: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至色究竟天)轉世天界,然後涅槃;
     ❹ 四果(也叫:阿羅漢、極果)不再輪迴,今生今世解脫、涅槃。

     ☆ 七應供人 Satta puggalā dakkhiṇeyyā (DN 33, 332)
     ➊ 俱解脫者( Ubhatobhāgavimutta 兼俱八解脫與慧解脫);
     ➋ 慧解脫者( Paññāvimutta 無漏心解脫與慧解脫);
     ➌ 身證者( Kāyasakkhi 有漏身證與慧見);
     ➍ 見法者( Diṭṭhippatta 只有慧見);
     ➎ 信解脫者( Saddhāvimutta 只有慧見);
     ➏ 隨法行者( Dhammānusārī 部份慧見);
     ➐ 隨信行者( Saddhānusārī 部份慧見)。
     ~《中部經典‧比丘品‧Kīṭāgirisutta 枳吒山邑經》(MN 70, 174-184)

     ☆ 三種解脫(心解脫 Cetovimuttiṃ 、慧解脫 Paññāvimuttiṃ 、俱解脫 Ubhatobhāgavimutta )用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涵義 ➾
     ➊ 心解脫者:成就四禪八定暫時伏住「心」的煩惱;(不是見法者!)
     ➋ 慧解脫者:滅貪瞋痴「三不善根」不再輪迴受生;(出九有情居!)
     ➌ 俱解脫者:俱心解脫、慧解脫,證八解脫的聖者;(八種俱解脫!)
     ➍ 身證者:心解脫者,但!不一定是慧解脫的聖者;(也是見法者!)
     ➎ 見法者:斷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的聖者;(見到三法印!)
     ➏ 隨法行者:沒見到三法印,在法上用功的修行者;(不是見法者!)
     ➐ 信解脫者:依照聽聞佛法的信心,而見到三法印;(也是見法者!)
     ➑ 隨信行者:只有聽聞佛法的信心,沒見到三法印。(不是見法者!)
     有漏的心解脫,只能夠暫時伏住五蓋不起現行;
     無漏的心解脫,可兼指心解脫或慧解脫的聖者; (AN 4.241)
     涅槃的慧解脫,十結和七隨眠都必須完全斷盡。
     ~《增支部經典‧四集‧不動品‧Puttasutta 四種沙門經》(AN 4.87)

     卍 心解脫不一定是指「聖者」 ☞
     在原始佛法裡,心解脫的行者有兩種不同的涵義:
     ➀ 對於外道來說,是指證得初禪以上的凡夫;
     ➁ 對於佛子來說,是指證得三果以上的聖者。
     ~《增支部經典‧十集‧初五十經篇‧救護品‧Dutiyaariyāvāsasutta 聖居之二經》(AN 10.20)

     卍 慧解脫者一定是指「聖者」 ☞
     由凡夫、初果或二果,而不經過三果,直接證得阿羅漢的行者。
     ~《相應部經典‧因緣相應‧大品‧Susimaparibbājakasutta 須深遊方者經》(SN 12.70)

     ☆ 四雙八輩 ➾ 又稱四向四果,或稱八應供人; (SN 48.18, 488) (DN 33, 333)
     原始佛法聞(思修)的聖弟子,依據他們所修習道品的果位,由高至低地排列,也就是:
     ① 阿羅漢果(無學果 Arahattaphalaṃ ),
     ② 阿羅漢向(無學向 Arahatta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
     ③ 阿那含果(不還果 Anāgāmiphalaṃ ),
     ④ 阿那含向(不還向 Anāgāmī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
     ⑤ 斯陀含果(一來果 Sakadāgāmiphalaṃ ),
     ⑥ 斯陀含向(一來向 Sakadāgāmi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
     ⑦ 須陀洹果(預流果 Sotāpattiphalaṃ ),
     ⑧ 須陀洹向(預流向 Sotāpattiphalasacchikiriyāya paṭipanno )。
     請注意!四向四果(統稱:阿羅漢道 Arahattamaggaṃ ),只有阿羅漢道(並無: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其他「三道」的名稱,只有在(部派佛教的)註釋書中才會出現! (Ud 1.10)
     ~《小部經典‧自說經‧蘇那長老品‧Uposathasutta 布薩經》(Ud 5.5, 45)

 阿羅漢道 ║ 四雙八輩 ║ 四沙門果 ║ 聖者類型 
══════╬══════╬══════╬══════
      ║      ║      ║ 俱解脫者 
 俱解脫者 ║      ║  四果  ║(禪定型) 
╌╌╌╌╌╌╢ 阿羅漢果 ║ 〈無學〉 ╟╌╌╌╌╌╌
 慧解脫者 ║      ║      ║ 慧解脫者 
      ║      ║      ║(智慧型) 
──────╫──────╫──────╫──────
 中般涅槃 ║ 阿羅漢向 ║      ║      
 生般涅槃 ╟~~~~~~╢  三果  ║ 身證者  
 無行般涅槃║      ║ [不還] ║(禪定型) 
 有行般涅槃║ 阿那含果 ║ 〈有學〉 ║      
上流色究竟天║      ║      ║      
──────╫──────╫──────╫──────
      ║ 阿那含向 ║  二果  ║      
 一來者  ╟~~~~~~╢ [一來] ║      
      ║ 斯陀含果 ║ 〈有學〉 ║      
──────╫──────╫──────╫──────
      ║ 斯陀含向 ║      ║ 見法者  
 一種者  ╟~~~~~~╢  初果  ║(智慧型) 
  家家  ║      ║ [預流] ╟╌╌╌╌╌╌
 七返有  ║ 須陀洹果 ║ 〈有學〉 ║ 信解脫者 
      ║      ║      ║(信仰型) 
──────╫──────╫──────╫──────
      ║      ║      ║ 隨法行者 
 隨法行者 ║      ║  凡夫  ║(智慧型) 
╌╌╌╌╌╌╢ 須陀洹向 ║ 〈有學〉 ╟╌╌╌╌╌╌
 隨信行者 ║      ║      ║ 隨信行者 
      ║      ║      ║(信仰型) 

     ☆ 由聞(思修)進入聖道(預流向)以前的四個「必要條件」 Cattāri sotāpattiyaṅgāni (DN 33, 311)
     ① 由「有信」於「親近善士」(成就「佛不壞信」);
     ② 由「慚愧」於「聽聞正法」(成就「法不壞信」);
     ③ 由「精進」於「如理作意」(成就「僧不壞信」);
     ④ 由「有慧」於「法隨法行」(成就「戒不壞信」)。
     ~《長部經典‧波梨品‧Saṅgītisutta 合誦經》(DN 33, 296-349)

     ☆ 由聞(思修)進入聖果(預流果)以後的四個「充份條件」 Cattāri sotāpannassa aṅgāni (SN 12.41)
     四不壞信或六隨念住( Cha anussatiṭṭhānāni )的前四項 (AN 6.26) ~➢

     ㈠ 佛不壞信(或佛隨念 Buddhānussati ) ☞
     聞(思修)的聖弟子,對於佛陀,擁有永不退轉之圓滿純淨的信念,即:「① 名不虛傳!那一位世尊也真可稱得上是一位阿羅漢──應供者、② 正遍知──正等覺、③ 明行足者、④ 善逝者、⑤ 世間解者、⑥ 無上士者、⑦ 調御丈夫者、⑧ 天人師、⑨ 佛、⑩ 世尊。」
     ( Ariyasāvako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hoti – ‘①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② sammāsambuddho ③ vijjācaraṇasampanno ④ sugato ⑤ lokavidū ⑥ anuttaro ⑦ purisadammasārathi ⑧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⑨ buddho ⑩ Bhagavā’ti. )

     ㈡ 法不壞信(或法隨念 Dhammānussati ) ☞
     對於正法,擁有永不退轉之圓滿純淨的信念,即:「① 由世尊所善說的──『現法』是從切身內觀而能當下覺悟(四聖諦的)真理,② (在覺悟的)當下是沒有時間性的!③ 但願每個人都來切身觀察他自己身上殊勝的真理,④ 如果這樣子(堅持地)做下去將會帶來(涅槃的)結果;⑤ 因為覺悟這些(『現法』的四聖諦)真理的確是已經被有智慧的聖者們所親身證明過了!」
     ( Dhamm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hoti – ‘①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 ② akāliko ③ ehipassiko ④ opaneyyiko ⑤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ti. )

     ㈢ 僧不壞信(或僧隨念 Saṅghānussati ) ☞
     對於僧伽,擁有永不退轉之圓滿純淨的信念,即:「① 世尊的聞(思修)的聖弟子僧伽,是勝妙的親證者;② 世尊的聞(思修)的聖弟子僧伽,是質直的親證者;③ 世尊的聞(思修)的聖弟子僧伽,是如理的親證者;④ 世尊的聞(思修)的聖弟子僧伽,是如法的親證者;⑤ 舉凡四雙八輩,這就是世尊的聞(思修)的聖弟子僧伽,他們──⑥ 值得被供食、⑦ 值得被禮遇、⑧ 值得被佈施、⑨ 值得被合掌禮拜,⑩ 是世間無與倫比的福田!」
     ( Saṅg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hoti – ‘① s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② uj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③ ñāya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④ sāmīci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⑤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⑥ āhuneyyo ⑦ pāhuneyyo ⑧ dakkhiṇeyyo ⑨ añjalikaraṇīyo ⑩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ti. )

     ㈣ 戒不壞信(或戒隨念 Sīlānussati ) ☞
     具足聖者所讚賞的聖戒(擁有永不退轉之圓滿純淨的信念),即:「① 成就不壞碎(的正見)、② 成就無瑕疵(的正思)、③ 成就無斑點(的正語)、④ 成就無雜穢(的正業)、⑤ 成就解脫自由(的正命)、⑥ 成就智者所讚(的正精進)、⑦ 成就無執取(的正念)、⑧ 伴隨著導致正定的作用。」
     ( Ariyakantehi sīlehi samannāgato hoti ① akhaṇḍehi ② acchiddehi ③ asabalehi ④ akammāsehi ⑤ bhujissehi ⑥ viññuppasatthehi ⑦ aparāmaṭṭhehi ⑧ samādhisaṃvattanikehi. )
     ~《相應部經典‧因緣相應‧家主品‧Pañcaverabhayasutta 五畏罪經》(SN 12.41)

     ☆ 四不壞信 Aveccappasādena (AN 6.34)
     也叫做「四證淨」:是指對於佛、法、僧、戒,四種不可動搖的明淨而喜悅的信念和美德。四不壞信是證得初果(清淨法眼)的四個「充份條件!」證淨,是「洞見」的意思;四證淨,是洞見究竟涅槃,不可動搖的基礎。因為證得初果的聖者不再退轉,必然到達涅槃的最終目標,所以稱為:「不壞!」
     ① 佛不壞信:皈依於佛陀,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② 法不壞信:皈依於佛法,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③ 僧不壞信:皈依於僧伽,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④ 戒不壞信:皈依於聖戒,已經具足適合聖者的清淨律儀!
     ~《增支部經典‧六集‧初五十經篇‧天品‧Mahāmoggallānasutta 大目犍連經》(AN 6.34)

     ﹝第八卷 ➲﹞
     (布吒婆樓問:)「然而,那是什麼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布吒婆樓!有一種情況是:

     『① 如來出現在世界上;
     ② (是斷生死海值得恭敬的阿羅漢──)應供者;
     ③ (是完全自覺四聖諦正遍知的──)正自覺者;
     ④ (是圓滿智慧德行的──)明行足者;
     ⑤ (是已來到涅槃狀態的──)善逝者;
     ⑥ (是完全了知世間的──)世間解者;
     ⑦ (是無上甚深菩提的──)無上士者;
     ⑧ (是調伏僧伽眾的──)調禦丈夫者;
     ⑨ (人天眼目三界導師的──)天人師;
     ⑩ (是自我覺悟指導有情的──)佛陀;
     ⑪ (是常轉無上四諦法輪的──)世尊。』

     他在這個世界上:包括天界、包括魔界、包括梵界、包括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人類世代子孫、包括天及人,宣佈他已經獨自證悟。

     他教導具有文義的佛法──無論在本質上或細節上都是如此──在最初(教導)時,是至善至美而令人敬佩的!在中間(教導)時,也是至善至美而令人敬佩的!在結束(教導)時,還是至善至美而令人敬佩的!

     他已宣說:全面純一、圓滿功德、獨住遠離的聖潔生活之修行方式。


     一家之主,或家主兒子,或其他已轉世在這個家庭裡的成員之一,聽到這佛法。
     當他聽到了這佛法以後,對如來有了信仰。

     由於他對所接受的信仰,像這樣充份地思擇:

     『居家生活封閉繁雜,有許多障礙,就像一條塵土飛揚的道路;出家生活自由自在,就像海闊天空。

     那麼,居家生活要修鍊出完全完美、完全純潔的神聖生活,就像一個拋光的貝殼,是不容易完成的!
     如果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披上赭紅色的袈裟以後,走出俗家的家屋成為出家者,過著無家可歸的出家生活,那會怎麼樣呢?』

     因此,過了一段時間,他放棄了他的大量財富,不管是大是小;
     離開了他的親戚圈子,不管是大是小;
     剃掉了他的頭髮和鬍鬚、披上赭紅色袈裟以後,走出俗家的家屋成為出家者,過著無家可歸的出家生活。

     當他這樣成為了出家修行者以後,他遵守朝向解脫的《波羅提木叉》的約束生活,具備了正確修行和適當的修行場所──
     從最細微的罪過中意識到危險,他接受了《僧侶準則的學處》來訓練自己;
     他完善了身業、語業的美德;
     生命已得到清淨、戒行已得到完備;
     他守住了自己的感官之門;
     擁有深切的注意和正確的覺知(──同時具備正念和正知),然後(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



     當然,像這樣,布吒婆樓!
     一個比丘如何做到戒行已完美無瑕呢?


     有一種情況是,布吒婆樓!比丘放棄了奪取生命,迴避了奪取生命──
     他放下了棍棒、放下了刀劍以後,
     有慚愧心、充滿慈悲心和同情心,
     悲憫利益一切生物之福祉而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索取未被給予的東西,迴避了索取未被給予的東西──
     (他)只接受已被給予的東西,只接受曾期待被給予的東西;
     沒有任何偷盜的心理,伴隨著一個已經淨化了的靈魂,來過(修行)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非聖潔的生活,而過著獨住遠離、清淨修行的生活──避免了像村民們一樣的不淨行為。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虛假言論,迴避了虛假言論──
     他講真話,堅持真理,堅定可靠,不欺世間。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分裂的言論,迴避了分裂的言論──
     他不把已經從這裡所聽到的,去告訴(並傷害)那裡的人以後,來離間這裡的人;
     也不把已經從那裡所聽到的,去告訴(並傷害)這裡的人以後,來離間那裡的人。

     從而和解那些已經分裂的人;
     或是鞏固那些已經團結的人;
     他樂於和諧,獻身了和諧,滿足於和諧;
     談論了正在創造事物和諧的原因之演講。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辱罵性言論,迴避了辱罵性言論──
     一切他(所說的)話語沒有什麼缺點;
     是悅耳的、深情的、深入人心的、有禮貌的!

     是取悅大眾的、吸引人群的!
     所說的話語(應該)是像這樣。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放棄了閒聊,迴避了閒聊──
     他適時地說、說的是事實、說的是符合修行目標:佛法和戒律的話題;
     他講說值得珍惜、可銘記於心的話語;
     (講說)適時的,合理的,有節度的,有銜接修行目標的(話題)。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遠離採伐種子和破壞植物的生命。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比丘)每天只吃一次,不吃晚飯,避免在午後和夜晚使用食物。


     (比丘)遠離舞蹈、歌謠、演奏、看節目的娛樂。


     (比丘)遠離花環、香料、香水、穿戴裝飾品(和化妝品來美化自己)、裝飾住處。


     (比丘)遠離使用高大豪華的床和座椅。


     (比丘)遠離接受黃金和金錢。


     (比丘)遠離接受未煮過的生穀物。


     (比丘)遠離接受生肉。


     (比丘)遠離接受婦女和女孩。


     (比丘)遠離接受女性和男性奴隸。


     (比丘)遠離接受山羊和綿羊。


     (比丘)遠離接受雞、豬(等家禽和家畜)。


     (比丘)遠離接受象、牛、馬、騾。


     (比丘)遠離接受田地和財產。


     (比丘)遠離從事差使、仲介(主婚、證婚或擔任媒人等)的行為。


     (比丘)遠離買賣。


     (比丘)遠離不誠實的秤重、偽貨、偽幣、度量衡的欺瞞。


     (比丘)遠離賄賂、欺瞞、詐騙、走後門的邪行。


     (比丘)遠離傷害、殺戮、捕縛、偷竊、搶劫和暴力。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採伐種子以後,正沉迷於破壞植物的生命(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從根生、從莖生、從節生、從芽生、第五為從種子繁殖的植物。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採伐種子,和破壞植物的生命(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儲存物品以後,正沉迷於消耗(這些)儲存的物品(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食物的貯蓄、② 飲料的貯蓄、③ 衣服的貯蓄、④ 車輛的貯蓄、⑤ 寢具的貯蓄、⑥ 香料的貯蓄、⑦ 財物的貯蓄……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消耗(這些)儲存物品(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娛樂節目以後,正沉迷於觀看(這些)表演(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舞蹈、② 歌謠、③ 演奏、④ 戲劇、⑤ 說唱、⑥ 手鈴、⑦ 鳴缽、⑧ 鑼鼓、⑨ 煙花燈會及魔術等表演、⑩ 鐵丸戲、⑪ 竹棒戲、⑫ 特技、⑬ 鬥象、⑭ 鬥馬、⑮ 鬥水牛、⑯ 鬥牛、⑰ 鬥山羊、⑱ 鬥綿羊、⑲ 鬥雞、⑳ 鬥鶉、㉑ 鬥棍、㉒ 拳擊、㉓ 摔跤、㉔ 軍演、㉕ 點名、㉖ 列兵、㉗ 閱兵……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觀看(這些)娛樂節目(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賭博遊戲以後,正沉迷於漫不經心、無所事事的放逸處(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八行棋、② 十行棋、③ 閉目棋、④ 跳房子、⑤ 挑棒遊戲、⑥ 擲骰子、⑦ 打木栓遊戲、⑧ 玩手繪、⑨ 拋球、⑩ 葉笛、⑪ 玩具耕犁、⑫ 倒立、⑬ 玩具風車、⑭ 升斗遊戲、⑮ 玩具戰車、⑯ 彈弓、⑰ 猜字、⑱ 讀心術、⑲ 模仿畸形……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放逸處,漫不經心、無所事事的賭博遊戲(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床和座椅以後,正沉迷於(這些)高大豪華的傢俱(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超大的床椅、② (雕繪有獸像腳台的)長椅、③ 長羊毛的地毯、④ 雜色裝飾的被單、⑤ 白羊毛被單、⑥ 繡花的毛織被單、⑦ 厚重的床墊、⑧ 繡有(獅虎等裝飾)圖案的高貴地毯、⑨ 兩端都有流蘇的羊毛被單、⑩ 只有一端流蘇的羊毛被單、
     ⑪ 鏤綴寶石的被單、⑫ 絲綢被單、⑬ (夠十六個舞女站立舞蹈的)大羊毛高貴地毯、⑭ 象用的氈墊、⑮ 馬用的氈墊、⑯ 車用的氈墊、⑰ 獵豹皮或羚羊皮縫製的被單、⑱ 最頂尖的鹿皮做的被單、⑲ (四柱式床上防蚊遮陽用的)天蓋、⑳ 頭和腳都有紅色靠枕的臥床……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高大豪華的床和座椅(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裝飾品以後,正沉迷於(氣味、化妝品)美​​化身體的手段(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脂粉塗身、② 刮痧推拿、③ 香精油淨身、④ 腳底按摩、⑤ 鏡子裝飾、⑥ 染眉塗眼、⑦ 華蔓塗香、⑧ 撲臉粉、⑨ 抹油化妝、⑩ 手環、⑪ 耳環領飾、⑫ 手杖裝飾、⑬ 藥袋瓶飾、⑭ 刀劍、⑮ 遮陽傘、⑯ 彩鞋裝飾、⑰ 頭巾、⑱ 金銀珠寶、⑲ 拂塵、⑳ 白衣俗服、㉑ 長袖穗飾……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裝飾品和美​​化身體的手段(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話題以後,正沉迷於(這些)談論(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國王的話題、② 盜賊的話題、③ 大臣的話題、④ 軍兵的話題、⑤ 恐怖的話題、⑥ 戰爭的話題、⑦ 食物的話題、⑧ 飲料的話題、⑨ 衣服的話題、⑩ 寢具的話題、⑪ 花飾的話題、⑫ 香料的話題、⑬ 親族的話題、⑭ 乘具的話題、⑮ 村里的話題、⑯ 鄉鎮的話題、⑰ 都市的話題、⑱ 國土的話題、⑲ 婦女的話題、⑳ 英雄的話題、㉑ 路邊的話題、㉒ 井邊風傳的話題、㉓ 先靈的話題、㉔ 種種雜論(解脫過去未來住實相智)的話題、㉕ 世界起源、㉖ 海洋起源、㉗ 傳說事物是否存在的話題……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話題(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辯論以後,正沉迷於好爭論的演講(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你不明白這個教義和戒律,我是理解這個教義和戒律的人!你怎麼能理解這個教義和戒律呢?』

     ② 『你練習錯了!我練習得很對!』

     ③ 『我始終如一,你(的說法)牛頭不對馬嘴!』

     ④ 『你首先應該說什麼的?你最後才說!你最後應該說什麼的?但你先說了!』

     ⑤ 『你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想出來的東西,已經被駁倒了!』

     ⑥ 『你的說法被推翻了!你被打敗了!』

     ⑦ 『去挽回你的說法吧!如果可以的話,就請你馬上為自己答辯吧!』……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爭吵的言語(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為人們傳遞信息以後,正沉迷於從事差使、仲介(主婚、證婚或擔任媒人等)的行為(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為(這樣的人──)國王、國務大臣、剎帝利王族、婆羅門族、居士,或年輕人(到某個地方傳遞信息和跑腿,他這樣說:)『請來這裡!請去那裡!請把這個帶去那裡!請把那個拿來這裡!』……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從事傳遞信息和跑腿辦事的行為(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① 欺瞞手段(試圖從捐助者那裡獲得物質支持的不正當方式)以後,(正沉迷於)② 諂媚勸說,③ 和預言暗示,④ 和激將法(通過激磨、嘲笑、諷刺、挑釁、貶低、輕視與誘騙),⑤ 以及利用利養勾引貪求的人謀取利益(來經營生活)。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欺瞞詭計和諂媚的說服形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占卜手足之相、② 占前兆吉凶、③ 占流星、④ 占夢、⑤ 占體全身相、⑥ 占鼠所咬、⑦ 火護摩獻供、⑧ 杓子護摩獻供、⑨ 穀皮護摩獻供、⑩ 糠護摩獻供、
     ⑪ 米護摩獻供、⑫ 熟酥護摩獻供、⑬ 油護摩獻供、⑭ 口護摩獻供(從口中獻供物)、⑮ 血護摩獻供、⑯ 肢節明──命相預言、⑰ 宅地明──風水地理、⑱ 剎帝利明──政治學(為國家官員進行守護或做出預測)、⑲ 濕婆明──求濕婆神的庇護(在墓地入口放置陀羅尼)、⑳ 鬼神明──驅魔、
     ㉑ 地明──土地學(占宅地或尋物或念誦護宅咒)、㉒ 蛇明──蛇陀羅尼、㉓ 毒藥明、㉔ 蠍明、㉕ 鼠明、㉖ 鳥明、㉗ 烏鴉明、㉘ 命數預言、㉙ 防箭咒、㉚ 解獸聲法(解讀鳥獸的叫聲)等。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占寶珠相、② 衣服相、③ 杖相、④ 槍矛相、⑤ 刀劍相、⑥ 箭矢相、⑦ 弓相、⑧ 武器相、⑨ 婦人相、⑩ 丈夫相、
     ⑪ 男孩相、⑫ 女孩相、⑬ 男奴僕相、⑭ 女奴僕相、⑮ 象相、⑯ 馬相、⑰ 水牛相、⑱ 公牛相、⑲ 母牛相、⑳ 山羊相、
     ㉑ 綿羊相、㉒ 雞相、㉓ 鵪鶉相、㉔ 大蜥蜴相、㉕ 耳環相、㉖ 龜甲相、㉗ 野生動物相……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占星術說:)『① 國王將會進軍、國王將不會進軍!

     ② 我們的國王將會進攻、他們的國王將會撤退!

     ③ 他們的國王將會進攻、我們的國王將會撤退!

     ④ 我們的國王將會戰勝、他們的國王將會戰敗!

     ⑤ 他們的國王將會戰勝、我們的國王將會戰敗!

     ⑥ 傳說,這一個將會戰勝、這一個將會戰敗!』……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占星術說:)『① 將有月蝕(象徵著各種人生轉捩點);
     ② 將有日蝕!
     ③ 將有星蝕(月亮或行星與星團的掩星)!
     ④ 太陽和月亮將有順行(轉好運勢)!
     ⑤ 太陽和月亮將有逆行(轉壞運勢)!
     ⑥ 星宿將有順行!
     ⑦ 星宿將有逆行!
     ⑧ 將有流星(隕石)落下!
     ⑨ 天上將有(不明的)火光!
     ⑩ 將有地震!
     ⑪ 天上將有(不明的天震:號角聲、怪聲、鼕鼕)鼓聲!
     ⑫ 將有月亮、太陽、星宿的升起、落下、變暗、變亮(啟動人生重大轉變)!
     ⑬ 這將是月蝕(象徵著各種人生轉捩點)造成影響的結果!
     ⑭ 這將是日蝕造成影響的結果!
     ⑮ 這將是星蝕造成影響的結果!
     ⑯ 這將是太陽和月亮順行(轉好運勢)造成影響的結果!
     ⑰ 這將是太陽和月亮逆行(轉壞運勢)造成影響的結果!
     ⑱ 這將是星宿順行造成影響的結果!
     ⑲ 這將是星宿逆行造成影響的結果!
     ⑳ 這將是流星(隕石)落下造成影響的結果!
     ㉑ 這將是天上(不明的)火光造成影響的結果!
     ㉒ 這將是地震造成影響的結果!
     ㉓ 這將是天上(不明的天震:號角聲、怪聲、鼕鼕)鼓聲造成影響的結果!
     ㉔ 這將是月亮、太陽、星宿的升起、落下、變暗、變亮(啟動人生重大轉變)造成影響的結果!』……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占星術說:)『① 將有多雨!
     ② 將有乾旱!
     ③ 將有豐年!
     ④ 將有饑荒!
     ⑤ 將有和平!
     ⑥ 將有威脅!
     ⑦ 將有瘟疫!
     ⑧ 將有保健!』
     (也許,他們通過)⑨ 秘密手印或指算(掐指一算:意思是以大拇指觸點其他四指,以計算數目或占卜吉凶);
     ⑩ 占數術(從生命靈數推算人生轉折);
     ⑪ 靈詩創作(從夢中或籤解或透過鸞筆指示吉凶);
     ⑫ (或是從)流行哲學有關的順世教派(如唯物主義或享樂主義)的世俗觀點來預測……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以占星術占)娶妻;
     ② 嫁女(占為女孩找個丈夫);
     ③ (以咒術障礙)和睦;
     ④ (以咒術防止)分離;
     ⑤ 貸入(占收債或催債之行為或時間);
     ⑥ 貸出(占放債之行為或時間);
     ⑦ 以咒術使人開運(或消災解運);
     ⑧ (為了懲罰某人而使用咒術)造作不幸之禍事;
     ⑨ (以咒術)墮胎;
     ⑩ 舌頭打結(咒術使人舌頭僵硬打結);
     ⑪ 無法言語(咒術使人嘴巴無法張開);
     ⑫ 舉手(咒術使人失去對雙手的控制);
     ⑬ 喃喃自語(咒術使人嘴巴無法控制);
     ⑭ 耳聾(咒術使人耳朵無法聽到聲音);
     ⑮ 問鏡子(對鏡子中的精靈提出問題);
     ⑯ 問童女(對年輕的女巫提出問題);
     ⑰ 問天神(由求籤、擲筊或靈媒等方式獲得神明的指示);
     ⑱ 拜太陽;
     ⑲ 奉祭(大梵天);
     ⑳ 口吐火(借助咒術從口中噴吐出火燄之事);
     ㉑ 奉請吉祥天(召喚幸運女神)……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儘管,各位法友,也有許多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靠在信仰中給予的食物為生──
     當他們享受著諸如此類的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以後,(正沉迷於這些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例如關於──
     ① 許願、② 還願、③ 召魂收驚驅魔、④ 對地基作咒、⑤ 得精力有子、⑥ 失精力無子、⑦ 堪輿相宅地、⑧ 對宅地撒祭物、⑨ 祭壇灑淨、⑩ 淨身儀式、
     ⑪ 供犧牲、⑫ 催吐劑、⑬ 催瀉藥、⑭ 祛痰劑、⑮ 利尿劑、⑯ 頭痛藥、⑰ 點耳油、⑱ 洗眼水、⑲ 灌鼻、⑳ 眼藥水、
     ㉑ 塗藥油、㉒ 眼科醫、㉓ 外科醫、㉔ 小兒科醫、㉕ 授予根藥──藥劑師、㉖ 藥草下劑──內科醫……以此類推!
     像這樣!(比丘)戒除了諸如此類的由獸性低俗的(詭詐)知識,(所帶來)不道德的謀生方式(來經營生活)。

     這也是(比丘)戒德的一部份。


     因此,像這樣,布吒婆樓!一旦這個比丘的戒行已經得到完備,無論他在哪裡?也看不到威脅!這是由於戒律防護的緣故。

     布吒婆樓!也恰如一個已被灌頂儀式(祝福)的剎帝利國王,擊敗了他的敵人,無論他在哪裡?也看不到威脅!這是由於(制伏)怨敵的緣故。

     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這個比丘的戒行已經得到完備,無論他在哪裡?也看不到威脅!這是由於戒律防護的緣故。

     由於他具備這種『聖戒蘊』(──經過訓練有素的神聖戒行所有道德已達到完美無瑕),在他的內心,感受到清淨無瑕的安樂。

     當然,布吒婆樓!這就是一個比丘做到戒行已完美無瑕的方式。



     然而,布吒婆樓!一個比丘又是如何守衛自己的感官之門呢?


     有一種情況是,布吒婆樓!當一個比丘用眼睛看到了一個形體,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眼睛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眼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眼根的作用。


     當一個比丘用耳朵聽到了一個聲音,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耳朵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耳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耳根的作用。


     當一個比丘用鼻子聞到了一個氣味,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鼻子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鼻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鼻根的作用。


     當一個比丘用舌頭嚐到了一個味道,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舌頭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舌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舌根的作用。


     當一個比丘用身體碰到了一個觸感,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身體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身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身根的作用。


     當一個比丘用心意知道了一個想法,隨後──他既不曾被主題所吸引,也不曾被細節所吸引。

     由於一些情形下,如果他不受規範地停留在心意的能力上,可能導致諸如:貪婪、痛苦、罪過或不道德等的品質會襲擊他;
     所以,他進行規範,由保持對於意根的觀照,以達到防護意根的作用。

     由於他具備這種『聖根律儀』(──經過訓練有素的神聖觀照對於根門的防護已達到完美無瑕),在他的內心,感受到純淨無垢的安樂。

     當然,布吒婆樓!這就是一個比丘守衛自己感官之門的方式。


     然而,布吒婆樓!一個比丘又是如何同時具備正念和正知呢?


     有一種情況是,布吒婆樓!當一個比丘已經在前進和返回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向前看和向後看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彎曲和伸展四肢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穿著(安陀會內法衣、鬱多羅僧上)法衣、拿著缽碗和僧伽梨大法衣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吃、喝、咀嚼和品嚐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排泄大、小便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走路、站著、坐著、睡著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他已經在清醒之狀態、說話和保持沉默之狀態的時候,是帶著全然的觀照來做!
     當然,布吒婆樓!這就是一個比丘同時具備正念和正知的方式。


     然而,布吒婆樓!一個比丘又是如何(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呢?

     有一種情況是,布吒婆樓!當一個比丘(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於有護身的衣物,以及有果腹的缽食以後;
     無論他去哪裡?也只帶著這些(最簡單的衣缽)而去!


     布吒婆樓!也就像一隻鳥,無論它飛去哪裡,都以這雙翅膀作為唯一的支持而飛翔!
     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當一個比丘(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於有護身的衣物,以及有果腹的缽食以後;
     無論他去哪裡?也只帶著這些(最簡單的衣缽)而去!

     當然,布吒婆樓!這就是一個比丘(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的方式。


     ☆ 五銹( Upakkilesā ) 就是指〝五蓋〞~➢
     黃金裡面有鐵、銅、錫、鉛、銀等的五銹;
     就像心中有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惑等的五蓋!
     五銹是〝不道德〞,除去五銹(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惑)才是真道德!
     而不是要去見外道所謂的〝本來面目〞!
     ~《增支部經典‧五集‧初五十經篇‧五支品‧Upakkilesasutta 五隨煩惱經》(AN 5.23)

     由於他既具備這種『聖戒蘊』(──經過訓練有素的神聖戒行所有道德已達到完美無瑕);
     又具備這種『聖根律儀』(──經過訓練有素的神聖觀照對於根門的防護已達到完美無瑕);
     同時,又具備這些『聖正念』和『聖正知』(──擁有深切的注意和正確的覺知兩者);
     然後,又具備這種『聖知足』(──讓自己感到快樂滿足);
     他遠離(繁華都市叢林的)喧囂,尋找一個(適合)獨自隱居的坐臥住處,阿蘭若附近(遠離村落)的場所──
     樹蔭下、山間(小屋)、山坡上的洞穴、山壁中的岩屋、墓地、森林、露天(戶外)、稻草堆處。

     他吃完了飯,已經乞食回來,
     他坐下來,結跏趺坐──腳心朝上、腳背朝下、兩腳交疊而坐,並保持身體(自然的)垂直端正,
     把注意力放在臉部(眉心或腹式呼吸)附近的前方以後,要讓(自己的)念頭,能夠完全地被觀照並感知到!



     他放棄了對世界的貪求,隨時隨地伴隨著一顆淡泊(寧靜)的心靈而生活;
     他淨化了心中:種種貪求的想法。


     (他)放棄了惡意和憤怒,隨時隨地帶著一顆善良柔軟的心靈,同情一切眾生的福祉而生活;
     他淨化了心中:種種惡意和憤怒的想法。


     (他)放棄了惛沉和睡意,遠離了發呆和睡魔,隨時隨地安住在光明想、擁有深切的注意和正確的覺知(──同時具備正念和正知的觀照)而生活;
     他淨化了心中:種種怠惰和嗜睡的想法。


     (他)放棄了煩躁和憂愁,隨時隨地帶著一顆不受干擾的心靈,內心平靜地生活;
     他淨化了心中:種種不安和焦慮的想法。


     (他)放棄了困惑(的頭腦──對佛、法、僧、戒的疑念不信),在超越了不確定性之後,隨時隨地淨信善法真理,(帶著一顆鑽石般的心靈)堅定不移地生活;
     他淨化了心中:種種不確定性的想法。



     布吒婆樓!也假設有一個人──借了一筆貸款,想要把它投資在事業上。

     等到他的這些事業成功了!
     他不但清償了舊債的本金,還有餘額(可以)來養活他的妻子。

     他會想到:『之前,我借了貸款,把它投資在我的生意上。

     不久我的這些生意成功了!
     我不但清償了舊債的本金,還有餘額(可以)來養活我的妻子。』

     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將會獲得快樂而幸福的體驗。


     布吒婆樓!(現在)也假設有一個人生病了──可能是痛苦的重病;
     他既不喜歡吃飯,而身體也失去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從那種疾病中康復過來;
     他不但喜歡吃飯,而身體也恢復力量。

     他會想到:『之前,我生病了,曾經是痛苦的重病;
     我既不喜歡吃飯,而身體也失去力量。

     現在,我終於從那種疾病中康復過來了!
     我不但享用飯菜,而身體也恢復力量。』

     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將會獲得快樂而幸福的體驗。


     布吒婆樓!(現在)也假設有一個人──可能被囚禁在了監獄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可以從那個監獄中出罪、安然無恙地被釋放回來,
     而他也沒有損失任何的財物。

     他會想到:『之前,我曾經被囚禁在了監獄裡;
     現在,我終於可以從那個監獄中出罪、安然無恙地被釋放回來了!
     並且,我的財物也沒有任何損失。』

     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將會獲得快樂而幸福的體驗。


     布吒婆樓!(現在)也假設有一個人當奴隸──可能不屬於自己,受他人支配,不能去任何他喜歡(去)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擺脫那種被奴役的境遇,隸屬於自己,不受他人支配,成為(非奴隸的)自由公民,能夠去任何他喜歡(去)的地方。

     他會想到:『之前,我當奴隸,曾經不屬於自己,受他人支配,不能去任何我喜歡(去)的地方。

     現在,我終於擺脫了那種被奴役的境遇,隸屬於自己,不受他人支配,成為(非奴隸的)自由公民,能夠去任何我喜歡(去)的地方。』

     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將會獲得快樂而幸福的體驗。


     布吒婆樓!(現在)也假設有一個富有的(商)人──帶著自己的錢財和貨物,想要(穿越沙漠地區)在荒無人煙的路上旅行,非常擔心會有食物匱乏的危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於平安地從荒野中穿越出來,能夠到達安穩的村落,不用擔心會有(食物匱乏的)危機。

     他會想到:『之前,我帶著自己的錢財和貨物,曾經(穿越沙漠地區)在荒無人煙的路上旅行,非常擔心會有食物匱乏的危機。

     現在,我終於平安地從荒野中穿越出來,已經到達安穩的村落,不用擔心會有(食物匱乏的)危機。』

     由於這樣的因緣,他將會獲得快樂而幸福的體驗。

     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當比丘觀察到這些五蓋在自己身上,還沒有被捨棄的時候,(認為自己)──❶ 好像債務、❷ 好像疾病、❸ 好像監獄、❹ 好像奴隸的境遇、❺ 好像通過荒無人煙的道路。

     布吒婆樓!當比丘觀察到這些五蓋已經被捨棄,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也認為(自己)──① 好像無債務、② 好像無疾病、③ 好像解脫(監獄的)桎梏、④ 好像(擺脫奴隸的境遇成為)自由公民、⑤ 好像(穿越荒漠地區到達)安穩的目的地──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


     ☆ 五解脫處 Pañca vimuttāyatanāni (DN 33, 322) ➾ ➊ 師或同梵(聞所成慧)、➋ 為人說法(聞所成慧)、➌ 為人讀誦(聞所成慧)、➍ 思惟法義(思所成慧)、➎ 觀察禪相(修所成慧)。

     ☆ 如理作意根本九法(正確注意) Nava yonisomanasikāramūlakā dhammā (DN 34, 359) ➾ ① 如理作意(念菩提分)、② 歡喜滿足(戒具足)、③ 禪悅法喜(喜菩提分)、④ 身輕安(輕安菩提分)、⑤ 有樂受(精進菩提分)、⑥ 心得定(定菩提分)、⑦ 如實知見(擇法菩提分)、⑧ 心厭離(捨菩提分)、⑨ 離貪解脫(正解脫)。


     當他觀察到這些五蓋已經被捨棄,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將會感到快樂;


     當他感到快樂以後,將會出現禪悅;


     當他感到禪悅以後,身體將會出現輕安(──接近胎息)的現象;


     當身體出現輕安的現象以後,將會讓他(的身體)感到法樂;


     當(身體)感到法樂的時候,他的心將會保持在禪定的狀態;


     [當心保持在禪定狀態以後,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事物的本來面目(──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當照見萬物真實的本質的時候,(他的心立刻有了)厭離(輪迴──)過患(的轉變);


     當他厭倦(輪迴之)過患的時候,他(的心)將會離開(對三界的)貪愛;


     當他(的心)離開染著的時候,他將會證得(慧解脫或俱)解脫!]



     ☆ 五禪支 Pañca-jhāna-aṅga (MN 43, 454) ➾ ① 尋(指捨離五蓋的心或轉向禪定的心) Vitakko ca vattati ;② 伺(指守護禪相的心) Vicāra ;③ 喜(指心理的禪悅) Pīti ;④ 樂(指生理的法樂) Sukha ;⑤ 最初心意(或譯為:心一境性、一心頂點) Cittekaggatā 。

     ☆ 三不善尋 Tayo akusalavitakkā (SN 14.12, 96) ➾ ① 愛尋(Kāma 慾愛)、② 瞋尋(Byāpāda 惡意)、③ 害尋(Vihiṃsā 惱害);也叫做:三惡尋,這裡的「尋」( Vitakka )是指:尋思(尋求思惟)的意思。

     ☆ 三善尋 Tayo kusalavitakkā (MN 19, 206-215) ➾ ⑴ 離愛尋、⑵ 離瞋尋、⑶ 離害尋。

    ☆ 四正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的解釋 (MN 2, 16) ➾

㈠ 去惡
├─ ➊ 防惡(律儀勤 Saṃvarapadhānaṃ )
│  ├─ ⑴ 拒絕惡緣(防護根門);
│  └─ ⑵ 迴避惡緣(迴避惡處);

└─ ➋ 斷惡(斷勤 Pahānapadhānaṃ )
   ├─ ⑶ 削減惡法(離三惡尋);
   └─ ⑷ 斷除惡法(斷三惡尋)。

㈡ 修善
├─ ➌ 修善(修勤 Bhāvanāpadhānaṃ )
│  ├─ ⑸ 追隨善緣(七菩提分);
│  └─ ⑹ 修習善法(四聖種、四依法);

└─ ➍ 成善(隨護勤 Anurakkhaṇāpadhānaṃ )
   ├─ ⑺ 安住善緣(如理作意);
   └─ ⑻ 圓滿善法(善護禪相、忍受困境)。

    什麼是〝緣〞呢?緣,是指外在環境或人事;
    什麼是〝法〞呢?法,是指內在身心或品德。

    ☆ 什麼叫做:「七菩提分」呢?(就是) ➾
    七菩提分,也叫做:七圓覺支、七等覺支、七覺支、七覺分。

    七菩提分,是覺行圓滿的七個條件 ➾
    ➊ 遍念菩提分;➋ 遍擇法菩提分;➌ 遍精進菩提分;
    ➍ 遍喜菩提分;➎ 遍輕安菩提分;➏ 遍定菩提分;
    ➐ 遍捨菩提分。

    ☆ 四聖種 ➾ ➊ 喜足衣服、➋ 喜足飲食、➌ 喜足住所、➍ 四正勤。

    ☆ 四依法 ➾ ➊ 喜足衣服、➋ 喜足飲食、➌ 喜足住所、➍ 喜足醫藥。

     當他完全遠離(愛想──)感官的快樂,
     遠離(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惑等五蓋之)不善巧的心理品質,
     伴隨著(離愛尋、離瞋尋、離害尋或轉向禪定的)尋求和伺察(可喜、可憂、可捨處之色等十八意行)的思惟活動之後;
     由於遠離(五蓋)將會出現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感受,
     (於是,)他進入了初禪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對於(愛想的觀照)──感官快樂的感知,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活動之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遠離(五蓋)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遠離(五蓋)洞察到所生起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活動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是一種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隨著(離愛尋、離瞋尋、離害尋或轉向禪定的)尋求和伺察(可喜、可憂、可捨處之色等十八意行)的思惟活動停止之後,
     清淨、明亮的最初心意,使內在變成了一泓(池水澄澈如鏡的)單純世界──沒有尋求(擺脫五蓋或轉向禪定)的思惟,也沒有伺察(禪相)的思惟;
     由於禪定的生起,將會出現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感受,
     (於是,)他進入了第二禪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由於遠離(五蓋)而出現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現象時,對於(四聖諦)真理微妙且真實的感知,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活動之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禪定的生起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進入禪定的狀態,洞察到所生起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現象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 現法樂住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ya (AN 6.29) ➾ 是行住坐臥在第三禪的境界。

     ☆ 四修定 Catasso samādhibhāvanā (DN 33, 307) ─➢ ➊ 修四禪定 ➾ 現法樂住; ➋ 修光明想 ➾ 獲得智、見; ➌ 知受想尋 ➾ 正念、正知; ➍ 觀集滅諦 ➾ 諸漏滅盡。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隨著擺脫(五蓋),以及貪癮禪悅的心理現象消失之後;
     隨時隨地安住在有捨離己念的平等心而生活,同時具備正念──(聚焦於眉心之)深切的注意力和正知──如其本然的觀照力;
     所以使他在(自己)身體上,能夠體驗到法樂的生理現象。

     這就如同被(古今)聖者們所宣說的現法樂住:『隨時隨地安住在有捨離己念的平等心,具備正念──(聚焦於眉心之)深切的注意力(與觀照力);即刻體驗到法樂的生理現象而生活!』

     (於是,)他進入了第三禪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由於禪定的生起,而出現禪悅的心理與法樂的生理現象時,對於(四聖諦)真理微妙且真實的感知,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法樂的生理活動之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有捨離己念的平等心(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洞察到有捨離己念的平等心與法樂的生理現象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隨著捨離法樂(的幸福感),以及捨離(五蓋的)痛苦等生理現象──
     就像之前放下(禪悅的)法喜,以及放下不滿意(的尋求或伺察)等心理活動之後;
     隨時隨地安住在有捨離己念的平等心,同時具備正念(聚焦於眉心之深切的注意力)和一輪(明月圓如鏡的)清淨心──既無(五蓋的)痛苦、也無法樂(的幸福感);
     (於是,)他進入了第四禪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由於捨離己念(而出現)法樂的生理活動時,對於(四聖諦)真理微妙且真實的感知,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既無(五蓋的)痛苦、也無法樂(的幸福感)之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有平等心和清淨心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洞察到既無痛苦、也無法樂(的平等心和清淨心)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完全超越色想(──對於可見物理時空的感知);
     隨著放下有對想──有障礙物的感知,以及不去注意種種想──其他各式各樣的感知,
     (只觀照禪相:)『無邊無際的(時)空維度!』
     (於是,)他進入了空無邊處(定──無限時空維度的禪定)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的色想(──對於既無痛苦、也無法樂等身心現象的感知)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空無邊處想的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超越色想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洞察到(時)空的無限維度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完全超越空無邊處(──對於無限時空維度的感知);
     (只觀照禪相:)『無邊無際的知覺維度!』
     (於是,)他進入了識無邊處(定──無限知覺維度的禪定)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通過空無邊處想對於(四聖諦)真理的這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識無邊處想的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超越空無邊處想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洞察到知覺的無限維度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世尊接著開示:

     「然後,布吒婆樓!又有的比丘完全超越識無邊處(──對於無限知覺維度的感知);
     (只觀照:)『什麼都沒有!』
     (於是,)他進入了無所有處(定──完全沒有時空維度的禪定)並保持在其中。

     他先前通過識無邊處想對於(四聖諦)真理的這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將會自己消失;
     同時,在無所有處想的當下,對於(四聖諦)真理有一種微妙且真實的觀照(──而這種感知是由於超越識無邊處想而出現);
     在那一刻,他是一個能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人──而這種真理是通過洞察到完全沒有時空的維度而感知。

     也因此,能通過訓練,讓一種感知出現;能通過訓練,讓(另)一種感知消失。

     (所以,)這也是一種訓練!」


     ☆ 想的頂點( Saññagga ) ➾ 指覺悟(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巔峰。

     ☆ 頂點( Agga ) ➾ 指(覺悟的)巔峰、最初心意、慧眼、法眼、佛眼或被第三眼所觀照的對象。

     ☆ 增上行(現行 Abhisaṅkhareyyaṃ ) ➾ 指為了提升禪定的層次,對於禪相想要有所(觀照或感知的)作為。

     ☆ 增上想(現想 Abhisaññā ) ➾ 指修習禪定時,希望對禪相的觀照力與感知力能夠有所提升。

     世尊接著開示:

     ﹝第九卷 ➲﹞
     「由於,布吒婆樓!比丘是通過當下(──此時此地的因緣)來觀照自己所感知的對象;
     然後,他隨順先前的次第,從某個維度,到某個維度,逐步地觸及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巔峰。

     當他已經停留在覺悟的巔峰時,突然這麼想到:
     『有意圖的觀照,對我來說,可能有害;
     沒有意圖的觀照,對我來說,可能更好!
     的確,如果我在觀照(禪相)時,想要有所意圖,或是有所作為──
     那麼,我的這些感知可能消失,並可能出現其他更粗糙的感知;
     無論如何?我在觀照(禪相)時,既不應該有所意圖,也不應該有所作為!』

     所以,他在觀照(禪相)時,既不再有所意圖,也不再有所作為。

     由於,從那以後,他在觀照(禪相)時,不跟隨意圖,也不跟隨作為──
     於是,這些感知消失了,而其他更粗糙的感知也沒有出現。

     他觸及(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

     諸如此類,布吒婆樓!這就是(在修習禪定時)──如何帶著對禪相全然的觀照,隨順先前的次第,逐步地達到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最終消失的方式。

     布吒婆樓!現在你怎麼想?
     你以前聽說過這樣一種(在修習禪定時)──如何帶著對禪相全然的觀照,隨順先前的次第,逐步地達到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最終消失的方式嗎?」

     (布吒婆樓答說:)「沒有,真的如此!有德者!
     有德者啊!這就是我對世尊您所說教法的理解:
     『由於,布吒婆樓!比丘是通過當下(──此時此地的因緣)來觀照自己所感知的對象;
     然後,他隨順先前的次第,從某個維度,到某個維度,逐步地觸及觀照並感知(到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巔峰。

     當他已經停留在覺悟的巔峰時,突然這麼想到:
     「有意圖的觀照,對我來說,可能有害;
     沒有意圖的觀照,對我來說,可能更好!
     的確,如果我在觀照(禪相)時,想要有所意圖,或是有所作為──
     那麼,我的這些感知可能消失,並可能出現其他更粗糙的感知;
     無論如何?我在觀照(禪相)時,既不應該有所意圖,也不應該有所作為!」

     所以,他在觀照(禪相)時,既不再有所意圖,也不再有所作為。

     由於,從那以後,他在觀照(禪相)時,不跟隨意圖,也不跟隨作為──
     於是,這些感知消失了,而其他更粗糙的感知也沒有出現。

     他觸及(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

     諸如此類,布吒婆樓!這就是(在修習禪定時)──如何帶著對禪相全然的觀照,隨順先前的次第,逐步地達到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最終消失的方式。』」

     (佛陀答說:)「沒錯,布吒婆樓,就是這樣!」


     ﹝第十卷 ➲﹞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世尊您所描述的是,只有一種覺悟的巔峰呢?
     或是說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覺悟的巔峰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所描述的不只一種覺悟的巔峰!
     我說,還有許多種覺悟的巔峰(──除了慧解脫、俱解脫之不同以外,還有從初果到四果、從色界禪到無色界定等不同類別的覺悟巔峰)!」

     (布吒婆樓問說:)「然而,有德者啊!為什麼世尊您所描述的不只一種覺悟的巔峰?
     而且說還有許多種覺悟的巔峰(──除了慧解脫、俱解脫之不同以外,還有從初果到四果、從色界禪到無色界定等不同類別的覺悟巔峰)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無論你以何種類別觸及(在修習禪定時──對禪相的觀照,讓所感知的想蘊和受蘊能夠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
     我說,你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觀照並感知(到其中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巔峰!

     布吒婆樓!這就是我所描述的不只一種覺悟巔峰的清況!
     我說,還有許多種覺悟的巔峰(──除了慧解脫、俱解脫之不同以外,還有從初果到四果、從色界禪到無色界定等不同類別的覺悟巔峰)!」


     ☆ 十二緣起 ➾ (無論如來出不出世)
     無為的因緣法則 (SN 12.20)
     ① 不變( Ṭhitāva sā dhātu 真如法界);
     ② 常法( Dhammaṭṭhitatā 法常住性);
     ③ 定法( Dhammaniyāmatā 法決定性);
     ④ 緣性( Idappaccayatā 因緣依性);
     ⑤ 佛智( Abhisambujjhati 佛現等覺);
     ⑥ 佛語( Ācikkhati 是諸佛教);
     ⑦ 真如( Tathatā 真如實性);
     ⑧ 不離( Avitathatā 不離實性);
     ⑨ 不異( Anaññathatā 不異法性);
     ⑩ 根基( Paṭiccasamuppādo 因緣起性)。

     ﹝第十一卷 ➲﹞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在觀照並感知到其中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當下)最先感知第一次覺悟(滅盡想──感知消失)的出現,然後才是(涅槃智的般若)智慧呢?
     還是,先有第一次(涅槃)智慧的出現,然後才是所觀照並感知到(滅盡想──感知消失)的覺悟呢?
     還是,(滅盡想──感知消失的)觀照與(涅槃)智慧是不前、不後(同時)出現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在觀照並感知到其中一種微妙真理四聖諦的當下)最先感知第一次覺悟(滅盡想──感知消失)的出現,然後才是(涅槃智的般若)智慧!
     而(涅槃)智慧的出現,是來自感知(滅盡想──感知消失)的出現。

     他會看清楚這個(緣依性):『真的!我的(涅槃)智慧之所以跟著出現,是依賴於當前這個(滅盡想──感知消失的)因緣。』

     當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去理解這個(緣依性)的時候,布吒婆樓!他將會認識到:

     『感知(滅盡想──感知消失)的第一次覺悟是如何首先出現的?(涅槃智的般若)智慧是如何隨後出現的?
     以及(涅槃)智慧的出現,是如何來自感知(滅盡想──感知消失的因緣)而出現的?』」




     ☆ 三種「我得」 ─➢ 「讓自我獲得存在感」(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的三種身體 ➾ ➊ 獲得粗重的生命體、➋ 獲得心意所生的生命體、➌ 獲得無色的生命體。

     ☆ 三種「我執」(自我的三種組成──類似外道所謂的〝法、報、化〞三身) ➾ ➊ 粗重的我執(是指:執迷四大假合或肉體之生命形態的我)、➋ 心意所生的我執(是指:執迷星光體或較低能量的靈體之生命形態的我)、➌ 無色的我執(是指:執迷空性或無相之生命能量的我)。


     ﹝第十二卷 ➲﹞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感知是一個人的自我?還是,感知是一回事,自我是另一回事呢?」

     (佛陀反問說:)「布吒婆樓!你認為什麼是『自我』呢?」

     (布吒婆樓答說:)「有德者啊!我認為粗糙的肉體是『自我』──擁有(血肉之軀的)形體,由四大物質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料理可食用的塊狀食材並攝取(飯菜)來滋養身體!」

     (佛陀開示說:)「布吒婆樓!你如果真的認為粗糙的肉體是『自我』──擁有(血肉之軀的)形體,由四大物質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料理可食用的塊狀食材並攝取(飯菜)來滋養身體?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對你來說,布吒婆樓!將會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自我將是另一回事!

     然後,或許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去理解這個(自我),布吒婆樓!你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布吒婆樓!即使自己(認為)依然存在這個粗糙肉體的『自我』──
     擁有(血肉之軀的)形體,由四大物質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料理可食用的塊狀食材並攝取(飯菜)來滋養身體;
     對於這個人來說,當一種(猶如法樂的)感知出現在他身上時,尚且能讓另一種(類似痛苦的)感知消失。

     當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去理解這個(自我)的時候,布吒婆樓!(人們)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第十三卷 ➲﹞
     (布吒婆樓再答說:)「有德者啊!我認為心意所生的星光體是『自我』──構成軀幹和四肢的大小肢節,所有部份都是完整的,絲毫不遜色(於血肉之軀)的形體,具有金剛不壞、神通智慧、完美無缺的超常感官!」

     (佛陀開示說:)「布吒婆樓!你如果真的認為心意所生的星光體是『自我』──構成軀幹和四肢的大小肢節,所有部份都是完整的,絲毫不遜色(於血肉之軀)的形體,具有金剛不壞、神通智慧、完美無缺的超常感官?

     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那麼對你來說,布吒婆樓!也將會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自我將是另一回事!

     然後,或許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去理解這個(自我),布吒婆樓!你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布吒婆樓!即使自己(認為)依然存在這個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的『自我』──
     構成軀幹和四肢的大小肢節,所有部份都是完整的,絲毫不遜色(於血肉之軀)的形體,具有金剛不壞、神通智慧、完美無缺的超常感官;
     對於這個人來說,當一種(猶如禪悅的)感知出現在他身上時,尚且能讓另一種(類似不滿意的)感知消失。

     當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再次去理解這個(自我)的時候,布吒婆樓!(人們)也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第十四卷 ➲﹞
     (布吒婆樓又答說:)「有德者啊!我認為能照見空性、無色無相的感知(猶如清淨自性)是『自我』──我是由(所謂阿賴耶識的)感知所化現的!」

     (佛陀開示說:)「布吒婆樓!你如果真的認為能照見空性、無色無相的感知(猶如清淨自性)是『自我』──我是由(所謂阿賴耶識的)感知所化現的?

     如果還是這樣的話,那麼對你來說,布吒婆樓!也將會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自我將是另一回事!

     然後,或許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去理解這個(自我),布吒婆樓!你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布吒婆樓!即使自己(認為)依然存在這個能照見空性、無色無相的感知(猶如清淨自性)的『自我』──(認為)我是由(所謂阿賴耶識的)感知所化現的!
     對於這個人來說,當一種(自認為清淨的)感知出現在他身上時,尚且能讓另一種(所謂不清淨的)感知消失。

     當通過這一規律的譬喻解說,再次去理解這個(自我)的時候,布吒婆樓!(人們)也將會認識到:為什麼毫無疑問──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又將是另一回事?」


     ﹝第十五卷 ➲﹞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我能知道──
     『感知是一個人的自我』嗎?還是『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是另一回事』呢?」

     (佛陀答說:)「依據其他(宗教)的觀點、其他(宗教)的信念、其他(宗教)的喜好、其他(宗教)的研究、其他(宗教)的老師,布吒婆樓!你的確很難知道這件事情──
     『感知是一個人的自我』嗎?還是『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是另一回事』呢?」


     (布吒婆樓問說:)「有德者啊!如果我依據其他(宗教)的觀點、其他(宗教)的信念、其他(宗教)的喜好、其他(宗教)的研究、其他(宗教)的老師,布吒婆樓!很難知道那件事情──
     『感知是一個人的自我』嗎?還是『感知是一回事,而自我是另一回事』呢?

     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宇宙(的時間)是永恒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宇宙(的時間)是永恒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宇宙(的時間)不是永恒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宇宙(的時間)不是永恒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宇宙(的空間)是有限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宇宙(的空間)是有限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宇宙(的空間)是無限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宇宙(的空間)是無限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靈魂和身體是一樣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靈魂和身體是一樣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芸芸眾生)死後是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芸芸眾生)死後是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芸芸眾生)死後沒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芸芸眾生)死後沒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方式,同時存在、也同時不存在,即空即有而存在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方式,同時存在、也同時不存在,即空即有而存在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這問題)是不是這樣──
     『(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我也從不想回答這問題──
     『(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吧?而且,只有這一觀點才是真實可靠的理解!其他一切觀點都是:愚蠢、虛假、無用的徒勞嗎?』」


     (布吒婆樓問說:)「可是,有德者啊!世尊您為什麼從不願回答這(些)問題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因為它(們)實在不符合(原始佛法的)現實利益和了義目標,不符合(原始佛法的)因果倫理和宇宙真理,不符合最初修行聖潔生活(──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
     它(們)不會導致厭離過患、遠離貪癮、熄滅(渴愛)、寂靜(貪瞋痴和身語意的住處)、完成當下證悟、自覺菩提、解脫涅槃;
     所以,我從不想回答這(些)問題!」



     (布吒婆樓問說:)「那麼,有德者啊!世尊您又已經回答過哪些問題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這(五蘊過患)當然能帶來「苦」(──有關現實利益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布吒婆樓!『這(我執貪癮)當然會成為「苦的起源」(──有關因果倫理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布吒婆樓!『這(熄滅渴愛)當然能帶來「苦的止息」(──有關了義目標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布吒婆樓!『這(寂靜住處)當然會成為「最快導致止息苦的修行道路」(──有關聖潔生活的聖諦)』已經由我詳細解答。」


     (布吒婆樓問說:)「可是,有德者啊!世尊您為什麼願意回答了這(些)問題呢?」

     (佛陀答說:)「布吒婆樓!因為它(們)實在符合(原始佛法的)現實利益和了義目標,也符合(原始佛法的)因果倫理和宇宙真理,也符合最初修行聖潔生活(──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
     它(們)還會導致厭離過患、遠離貪癮、熄滅(渴愛)、寂靜(貪瞋痴和身語意的住處)、完成當下證悟、自覺菩提、解脫涅槃;
     所以,由我解答了這(些)問題!」

     (布吒婆樓說:)「原來如此,世尊啊!原來如此,善逝者啊!
     好吧!有德者啊!現在正是世尊您考慮該(進入舍衛城托缽乞食)的最佳時間了!」

     然後,世尊就從座位上起身後離開了!


     ☆ 〝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 Ekaṃsikaṃ Dhammaṃ ) ➾ 是指附佛外道薩滿或大乘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片面偏執的「假理」(歪理)。

     ☆ 〝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Ekaṃsikā Dhammā, Ekaṃsiko Dhammo ) ➾ 是指佛所開示並被教導的全面內觀切身細節的真理──四聖諦法義的教導。

     ﹝第十六卷 ➲﹞
     在世尊離開後不久,那些遊方(追隨)者就用諷刺的話語,從四面八方嘲笑遊方者布吒婆樓:

     「所以,無論喬達摩沙門說什麼?布吒婆樓尊師都為他的每一句話而歡喜:

     『原來如此,世尊啊!原來如此,善逝者啊!』

     但是,我們並不理解喬達摩沙門是否教導過任何『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就像是──
     ➊ 如果問說:『宇宙是永恒的(──時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➋ 或者問說:『宇宙不是永恒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嗎?』

     ➌ 或者問說:『宇宙是有邊界的(──空間是可以計量的)嗎?』

     ➍ 或者問說:『宇宙是無邊界的(──空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➎ 或者問說:『靈魂和身體是一樣的(──生命和肉體相同)嗎?』

     ➏ 或者問說:『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生命和肉體不同)嗎?』

     ➐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是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

     ➑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沒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

     ➒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方式,同時存在、也同時不存在,即空即有而存在的嗎?』

     ➓ 還是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嗎?』」

     說到這裡,遊方者布吒婆樓,回答那些遊方(追隨)者說道:

     「梵友呀!我也不理解喬達摩沙門是否教導過任何『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就像是──
     ➊ 如果問說:『宇宙是永恒的(──時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➋ 或者問說:『宇宙不是永恒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嗎?』……乃至……

     ➓ 還是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嗎?』

     但是,喬達摩沙門又更加描述了一條真正的、真實的、準確的修行道路:它是以佛法(的常住性──確認因果的關係)為基礎,與佛法(的決定性──宇宙秩序的支配)相一致。

     而當這一條真正的、真實的、準確的、是以佛法(的常住性──確認因果的關係)為基礎、與佛法(的決定性──宇宙秩序的支配)相共鳴的修行道路,被解說時:
     為什麼像我這樣學識淵博的人,不應該答謝喬達摩沙門的善言,並隨喜他的功德呢?」



     ﹝第十七卷 ➲﹞
     然後,經過兩、三天的時間,馴象師的兒子心象舍利弗和遊方者布吒婆樓去了世尊那裡;當他們到達時,心象舍利弗向世尊鞠躬問訊並坐在一邊。

     而遊方者布吒婆樓,也一起向世尊問候致意;
     在互相問候、寒暄交談、感銘祝福之後,他坐到一邊。

     當遊方者布吒婆樓坐在那裡時,他這麼(恭敬地)對世尊說:

     「前幾天,有德者啊!在世尊您離開不久之後,那些遊方(追隨)者就用諷刺的話語,從四面八方嘲笑我:

     『所以,無論喬達摩沙門說什麼?布吒婆樓尊師都為他的每一句話而歡喜:

     「原來如此,世尊啊!原來如此,善逝者啊!」

     但是,我們並不理解喬達摩沙門是否教導過任何「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就像是──
     ➊ 如果問說:「宇宙是永恒的(──時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➋ 或者問說:「宇宙不是永恒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嗎?」

     ➌ 或者問說:「宇宙是有邊界的(──空間是可以計量的)嗎?」

     ➍ 或者問說:「宇宙是無邊界的(──空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➎ 或者問說:「靈魂和身體是一樣的(──生命和肉體相同)嗎?」

     ➏ 或者問說:「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生命和肉體不同)嗎?」

     ➐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是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

     ➑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沒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

     ➒ 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方式,同時存在、也同時不存在,即空即有而存在的嗎?」

     ➓ 還是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嗎?」』

     說到這裡,我回答那些遊方(追隨)者說道:

     『梵友呀!我也不理解喬達摩沙門是否教導過任何「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就像是──
     ➊ 如果問說:「宇宙是永恒的(──時間是無限延伸的)嗎?」

     ➋ 或者問說:「宇宙不是永恒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嗎?」……乃至……

     ➓ 還是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嗎?」

     但是,喬達摩沙門又更加描述了一條真正的、真實的、準確的修行道路:它是以佛法(的常住性──確認因果的關係)為基礎,與佛法(的決定性──宇宙秩序的支配)相一致。

     而當這一條真正的、真實的、準確的、是以佛法(的常住性──確認因果的關係)為基礎、與佛法(的決定性──宇宙秩序的支配)相共鳴的修行道路,被解說時:

     為什麼像我這樣學識淵博的人,不應該答謝喬達摩沙門的善言,並隨喜他的功德呢?』」


     ﹝第十八卷 ➲﹞
     (佛陀說:)「的確如此,布吒婆樓!所有這些愚昧無知的遊方(追隨)者都是有眼無珠!在他們當中,只有你一個人獨具慧眼!

     即使,布吒婆樓!有些(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然而,布吒婆樓!有些(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此外,布吒婆樓!又有哪些(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而且它們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呢?

     ➊ 布吒婆樓!(如果問說:)『宇宙是永恒的(──時間是無限延伸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➋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宇宙不是永恒的(──時間是可以計量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➌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宇宙是有邊界的(──空間是可以計量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➍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宇宙是無邊界的(──空間是無限延伸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➎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靈魂和身體是一樣的(──生命和肉體相同)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➏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靈魂是一回事,身體是另一回事(──生命和肉體不同)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➐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是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➑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沒有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的存在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➒ 布吒婆樓!(或者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方式,同時存在、也同時不存在,即空即有而存在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➓ 布吒婆樓!(還是問說:)『(芸芸眾生)死後,他們的如來(藏性:外道所謂佛性、覺性、自性、空性、本來面目、真如、阿賴耶識、無垢識、神我或靈魂……)就是以非空非有(非空非色、非空非相、非空非不空)的方式,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可說、不可說、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而非有非無存在的嗎?』這種(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是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事實上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那麼,布吒婆樓!又為什麼這些(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而且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呢?

     布吒婆樓!因為它們實在不符合(原始佛法的)現實利益和了義目標,不符合(原始佛法的)因果倫理和宇宙真理,不符合最初修行聖潔生活(──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
     它們不會導致厭離過患、遠離貪癮、熄滅(渴愛)、寂靜(貪瞋痴和身語意的住處)、完成當下證悟、自覺菩提、解脫涅槃;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關於外道不著邊際的)教義,我從來也不想開示或教導的──而且它們不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的原因!



     ﹝第十九卷 ➲﹞
     此外,布吒婆樓!又有哪些(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而且它們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呢?


     布吒婆樓!『這(五蘊過患)當然能帶來「苦」(──有關現實利益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布吒婆樓!『這(我執貪癮)當然會成為「苦的起源」(──有關因果倫理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布吒婆樓!『這(熄滅渴愛)當然能帶來「苦的止息」(──有關了義目標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布吒婆樓!『這(寂靜住處)當然會成為「最快導致止息苦的修行道路」(──有關聖潔生活的聖諦)』這種(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是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的確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 〝唯一〞明確究竟的真理( Ekaṃsikaṃ Dhammaṃ ) ➾ 是指附佛外道薩滿或大乘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片面偏執的「假理」(歪理)。

     ☆ 〝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 Ekaṃsikā Dhammā, Ekaṃsiko Dhammo ) ➾ 是指佛所開示並被教導的全面內觀切身細節的真理──四聖諦法義的教導。

     (佛陀接著說:)「那麼,布吒婆樓!又為什麼這些(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而且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呢?

     布吒婆樓!因為它們符合(原始佛法的)現實利益和了義目標,也符合(原始佛法的)因果倫理和宇宙真理,也符合最初修行聖潔生活(──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
     它們還會導致厭離過患、遠離貪癮、熄滅(渴愛)、寂靜(貪瞋痴和身語意的住處)、完成當下證悟、自覺菩提、解脫涅槃;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關於內觀切身細節的)教義,已經由我所開示並被教導的──而且它們是『全面明確究竟的真理』的原因!」


    ☆ 《二隨觀經》佛陀針對「極樂世界」如下開示 ➾
    ㊲ (七六五偈:)
    「世人望天堂(請看不論天上或人間),
    深信彼極樂(都熱切盼望極樂世界);
    何處不壞滅(再看哪裡不解散消失)?
    便思此極苦(都認為應該逃避苦患)。」

    ㊳ (七六六偈:)
    「享樂非聖見(聖人不見放逸是享樂),
    有身必壞苦(凡夫五蘊身不免老死);
    愚人顛倒想(妄想把痛苦看成快樂),
    依邊見一切(以世俗邊見看待萬物)。」

    ㊴ (七六七偈:)
    「凡夫所言樂(凡是眾生誤認為快樂),
    聖人稱是苦(聖者洞察真相說痛苦);
    凡夫所言苦(凡是眾生誤認為痛苦),
    聖人知是樂(聖者洞察真相知快樂)。」

    ㊵ (七六八偈:)
    「見佛深遠法(請看緣起甚深之佛法),
    凡夫入迷惑(愚人深感困惑陷迷亂);
    已被無明障(已被無知陰暗所遮蔽),
    黑暗無所見(盲目所以不看見真理)。」

    ㊶ (七六九偈:)
    「涅槃門已開(導師已打開涅槃大門),
    佛光破無明(請看智慧佛光去黑暗);
    智見四念住(法智近咫尺非不相識),
    內觀行道跡(精通八正道實踐佛法)。」

    ㊷ (七七○偈:)
    「人被有貪敗(眾生被有貪隨眠繫縛),
    徘徊有暴流(反覆追逐再生之洪流);
    受魔所宰制(已隨著進入魔王領域),
    非法無正覺(邪行者無法理解正法)。」

    ㊸ (七七一偈:)
    「何佛別處求(何必追尋他方聖者呢)?
    誰遇正覺句(誰已經洞察正覺法句)?
    誰醒類智句(誰已經通曉類智法句)?
    漏盡般涅槃(擺脫漏流者圓滿涅槃)。」
    ~《經集‧大品‧Dvayatānupassanāsutta 二隨觀經》(Snp 38, 765-771)

     ☆ 四暴流( Ogha ) ➾
     針對凡夫身稱為四暴流,針對聖者稱為三漏(慾漏、有漏、無明漏)。
     ⑴ 慾暴流(愛欲結、瞋恚結,是指對於物質慾望的執著);
     ⑵ 有暴流(色貪結、無色貪結、慢結、掉舉結,是指對於非物質慾望的執著);
     ⑶ 見暴流(有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是指對於我所擁有各種事物的執著);
     ⑷ 無明暴流(無明結,是指對於自我本身的執著)。


     ﹝第廿卷 ➲﹞
     (佛陀接著說:)「布吒婆樓!有一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

     於是,我走近了他們,像這樣問說:

     『我聽說的,是真的嗎?各位慧命!你們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是真的嗎?)』

     當他們被我問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會自許說:『真的存在!』


     (因此,)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是否正發現知名的或正參觀某一方的極樂世界,甚至還居住在那方剎土的精舍裡,然後過著(永遠不會再有病苦的)幸福生活嗎?』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還有沒有──曾經發覺自己(完全沒有病苦,過著像極樂世界一般的生活),至少完全幸福快樂一天或一夜,或半天或半夜呢?』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知道:「這一條路是正確的道路,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於是,)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聽到?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有任何已重生的天神(或自稱佛陀或菩薩或不退轉的聖人)?並且祂們正在一起發出(宏亮的)聲音說:

     「這是一條勝妙幸福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這是一條筆直前進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因為,親友們啊!我們也是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這樣真的就已經往生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獲得了重生!」』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可能會有奇蹟的出現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不可能會有奇蹟出現的!」


     ﹝第廿一卷 ➲﹞
     (佛陀比喻說:)「猶如,布吒婆樓!也許有(一位)男子會這麼說──
     『我愛上了世界小姐──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我想要追求她!』


     (於是)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無論您愛上了哪個世界小姐?無論您想要追求哪個最美麗的女人?
     那麼,您知道這位世界小姐──是出身政治家血統的女孩、宗教家血統的女孩、企業家血統的女孩,還是原住民血統的女孩嗎?』

     當被(其他人)問到這一(觀)點時,他會(承認)說:『不知道!』


     (然後)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無論您愛上了哪個世界小姐?無論您想要追求哪個最美麗的女人?
     那麼,您知道這位世界小姐──她的名字或姓氏嗎?
     她(的身材)是高䠷?是嬌小?還是勻稱適中呢?
     她的皮膚是深色?是黃金色?還是紅潤透亮的呢?
     (您知道她)來自哪個村莊、城鎮或什麼都市嗎?』

     當被(其他人)問到這一(觀)點時,他會(承認)說:『不知道!』


     (然後)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這麼說:因為您愛上了從來也不認識的(世界小姐)?所以您想要追求這位從來也沒見過的(女人)嗎?』

     當被(其他人)問到這一(觀)點時,他會(承認)說:『是的!』」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可能會有奇蹟的出現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不可能會有奇蹟出現的!」


     (佛陀接著說:)「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所有這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都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

     於是,我走近了他們,像這樣問說:

     『我聽說的,是真的嗎?各位慧命!你們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是真的嗎?)』

     當他們被我問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會自許說:『真的存在!』


     (因此,)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是否正發現知名的或正參觀某一方的極樂世界,甚至還居住在那方剎土的精舍裡,然後過著(永遠不會再有病苦的)幸福生活嗎?』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還有沒有──曾經發覺自己(完全沒有病苦,過著像極樂世界一般的生活),至少完全幸福快樂一天或一夜,或半天或半夜呢?』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知道:「這一條路是正確的道路,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於是,)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聽到?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有任何已重生的天神(或自稱佛陀或菩薩或不退轉的聖人)?並且祂們正在一起發出(宏亮的)聲音說:

     「這是一條勝妙幸福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這是一條筆直前進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因為,親友們啊!我們也是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這樣真的就已經往生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獲得了重生!」』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可能會有奇蹟的出現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不可能會有奇蹟出現的!」


     ﹝第廿二卷 ➲﹞
     (佛陀比喻說:)「猶如,布吒婆樓!也許有(一位)男子希望在十字路口,可以建造一座樓梯,為了登上一棟大型的建築物。


     (於是)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您現在為了登上這棟大廈,而建造一座樓梯嗎?
     那麼,您知道這棟大廈,是位於(十字路口的)東邊呢?南邊呢?西邊呢?還是北邊呢?
     還有(您知道大廈的高度嗎?)是高樓層嗎?是低樓層嗎?還是中間樓層呢?』

     當被(其他人)問到這一(觀)點時,他會(承認)說:『不知道!』


     (然後)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這麼說:因為您為了登上這棟不知道在哪裡的大廈?所以您想要建造一座看不見的樓梯嗎?』

     當被(其他人)問到這一(觀)點時,他會(承認)說:『是的!』」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可能會有奇蹟的出現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不可能會有奇蹟出現的!」


     (佛陀接著說:)「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所有這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都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

     於是,我走近了他們,像這樣問說:

     『我聽說的,是真的嗎?各位慧命!你們有這樣的教義和觀點──
     「在我臨命終時,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是真的嗎?)』

     當他們被我問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會自許說:『真的存在!』


     (因此,)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是否正發現知名的或正參觀某一方的極樂世界,甚至還居住在那方剎土的精舍裡,然後過著(永遠不會再有病苦的)幸福生活嗎?』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你們還有沒有──曾經發覺自己(完全沒有病苦,過著像極樂世界一般的生活),至少完全幸福快樂一天或一夜,或半天或半夜呢?』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然後,)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知道:「這一條路是正確的道路,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於是,)我像這樣問他們說:

     『但是,各位慧命!是真的嗎?是否你們還會聽到?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有任何已重生的天神(或自稱佛陀或菩薩或不退轉的聖人)?並且祂們所有這些(極樂世界)的天人群體,正在一起發出(宏亮的)聲音說:

     「這是一條勝妙幸福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這是一條筆直前進的修行道跡,親友們啊!只要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就可以證悟某一方的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有病苦)只有完全快樂的幸福生活,是真的存在;
     因為,親友們啊!我們也是沿著這個方向的修行道跡走去,這樣真的就已經往生在某一方的極樂世界裡,獲得了重生!」』

     當被(我)問到這一(觀)點時,他們會(承認)說:『沒有!』」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可能會有奇蹟的出現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些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所說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確實不可能會有奇蹟出現的!」


     ☆ 三種「我得」 ─➢ 「讓自我獲得存在感」(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的三種身體 ➾ ➊ 獲得粗重的生命體、➋ 獲得心意所生的生命體、➌ 獲得無色的生命體。

     ☆ 三種「我執」(自我的三種組成──類似外道所謂的〝法、報、化〞三身) ➾ ➊ 粗重的我執(是指:執迷四大假合或肉體之生命形態的我)、➋ 心意所生的我執(是指:執迷星光體或較低能量的靈體之生命形態的我)、➌ 無色的我執(是指:執迷空性或無相之生命能量的我)。

     ☆ 星光體( Astral Body ) ➾ 依禪定力、睡夢中、出神狀態、事故或死亡以後,能夠繼續存在於肉體之外的奇妙光體;這種由高能量的微細物質所構成的生命形態,有時候也被世間人含糊籠統地叫做:靈體或靈魂。
     然而,一般來說,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等較低靈性的生命體,由於其身、語、意在過去世不道德的惡行而「負債」(五力貧窮);祂們的星光體,卻是由較低能量的微細物質所構成的! (AN 6.45)


     ﹝第廿三卷 ➲﹞
     (佛陀接著開示說:)「布吒婆樓!讓自我接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通過這三種『我』得到的身體而獲得:

     ➊ 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➋ 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➌ 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那麼,布吒婆樓!什麼是:『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是說:)『擁有(血肉之軀的)形體,由四大物質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料理可食用的塊狀食材並攝取(飯菜)來滋養身體。』這是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什麼是:『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是說:)『由心意所生的星光體之高能微細物質,構成軀幹和四肢的大小肢節,所有部份都是完整的,絲毫不遜色(於血肉之軀)的形體,具有金剛不壞、神通智慧、完美無缺的超常感官。』這是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什麼是:『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是說:)『由(純淨心靈)不具形象的感知,所化現的(純粹能量的生命形態)。』這是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 現法樂住 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ya (AN 6.29) ➾ 是行住坐臥在第三禪的境界。

     ☆ 四修定 Catasso samādhibhāvanā (DN 33, 307) ─➢ ➊ 修四禪定 ➾ 現法樂住; ➋ 修光明想 ➾ 獲得智、見; ➌ 知受想尋 ➾ 正念、正知; ➍ 觀集滅諦 ➾ 諸漏滅盡。

     ☆ 五銹( Upakkilesā ) 就是指〝五蓋〞~➢
     黃金裡面有鐵、銅、錫、鉛、銀等的五銹;
     就像心中有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惑等的五蓋!
     五銹是〝不道德〞,除去五銹(愛欲、瞋恚、惛眠、掉悔、疑惑)才是真道德!
     而不是要去見外道所謂的〝本來面目〞!
     ~《增支部經典‧五集‧初五十經篇‧五支品‧Upakkilesasutta 五隨煩惱經》(AN 5.23)


     ﹝第廿四卷 ➲﹞
     (佛陀開示說:)「當然,布吒婆樓!即使我是為了教導(佛弟子)放棄『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而弘揚佛法,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儘管如此,布吒婆樓!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但是,那時候他們或許還在受苦(──是不是因為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依然保留著少許的塵垢五銹?猶如外道所謂的妄惑習氣、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的煩惱病根,並沒有完全去除)嗎?』

     正好相反,布吒婆樓!你不應該有這樣(不正確)的觀點,事實才會真的被你所認識!

     為什麼呢?假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而且,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那麼,毫無疑問地!(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就像連根拔起的多羅樹,現在已完全去除妄惑習氣與煩惱病根,未來也不會再次生長)他們將會感到心滿意足──(有尋伺或無尋伺的)禪悅、(身或心的)輕安,同時擁有深切的注意力和正確的覺智,然後安住在『現法樂住』的每個當下,讓自己過著幸福法樂的(修行)生活!」


     ﹝第廿五卷 ➲﹞
     (佛陀接著開示說:)「當然,布吒婆樓!即使我是為了教導(佛弟子)放棄『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而弘揚佛法,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儘管如此,布吒婆樓!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但是,那時候他們或許還在受苦(──是不是因為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依然保留著少許的塵垢五銹?猶如外道所謂的妄惑習氣、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的煩惱病根,並沒有完全去除)嗎?』

     正好相反,布吒婆樓!你不應該有這樣(不正確)的觀點,事實才會真的被你所認識!

     為什麼呢?假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而且,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那麼,毫無疑問地!(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就像連根拔起的多羅樹,現在已完全去除妄惑習氣與煩惱病根,未來也不會再次生長)他們將會感到心滿意足──(有尋伺或無尋伺的)禪悅、(身或心的)輕安,同時擁有深切的注意力和正確的覺智,然後安住在『現法樂住』的每個當下,讓自己過著幸福法樂的(修行)生活!」


     ﹝第廿六卷 ➲﹞
     (佛陀接著開示說:)「當然,布吒婆樓!即使我是為了教導(佛弟子)放棄『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而弘揚佛法,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儘管如此,布吒婆樓!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但是,那時候他們或許還在受苦(──是不是因為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依然保留著少許的塵垢五銹?猶如外道所謂的妄惑習氣、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的煩惱病根,並沒有完全去除)嗎?』

     正好相反,布吒婆樓!你不應該有這樣(不正確)的觀點,事實才會真的被你所認識!

     為什麼呢?假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而且,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他們(證得阿羅漢向的學人)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他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並隨後親身經歷了它(──涅槃)!

     那麼,毫無疑問地!(親證阿羅漢果的聖人,就像連根拔起的多羅樹,現在已完全去除妄惑習氣與煩惱病根,未來也不會再次生長)他們將會感到心滿意足──(有尋伺或無尋伺的)禪悅、(身或心的)輕安,同時擁有深切的注意力和正確的覺智,然後安住在『現法樂住』的每個當下,讓自己過著幸福法樂的(修行)生活!」



     ﹝第廿七卷 ➲﹞
     (佛陀開示說:)「就像這樣!布吒婆樓!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第廿八卷 ➲﹞
     (佛陀接著開示說:)「就像這樣!布吒婆樓!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第廿九卷 ➲﹞
     (佛陀接著開示說:)「就像這樣!布吒婆樓!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我自己親口所說的──(原始佛法四聖諦)準確無誤的教導,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難道不是很有說服力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您自己親口所說的──(原始佛法四聖諦)準確無誤的教導,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確實是很令人信服的!」



     ﹝第卅卷 ➲﹞
     (佛陀比喻說:)「猶如,布吒婆樓!也許有(一位)男子希望在一棟大型的建築物的正下方,可以建造一座樓梯,為了登上這棟大型的建築物。

     (於是)其他人可能會像這樣問他說:

     『好吧!我的好男人!您現在為了登上這棟大廈,而建造一座樓梯嗎?
     那麼,您知道這棟大廈,是位於(十字路口的)東邊呢?南邊呢?西邊呢?還是北邊呢?
     還有(您知道大廈的高度嗎?)是高樓層嗎?是低樓層嗎?還是中間樓層呢?』

     他會這麼說:

     『正是這棟,各位慧命!這就是:大型的建築物!我為了登上它,那麼我就在大廈的正下方建造一座樓梯吧!』」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親身證明的──準確無誤地(依教)奉行,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難道不是很有說服力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那一位男子親身證明的──準確無誤地(依教)奉行,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確實是很令人信服的!」



     ﹝第卅一卷 ➲﹞
     (佛陀開示說:)「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佛陀接著開示說:)「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佛陀接著開示說:)「的確,布吒婆樓,就像這樣!從今以後,如果有人想要向我們(未來的佛弟子)請教說:

     『那麼,各位慧命!什麼是:「他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呢?

     你們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嗎?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是嗎?』

     當被問到了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未來的佛弟子)應該這麼回答他們說:

     『正是如此,各位慧命!這就是:「他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啊!

     我們就是為了捨棄有關它的一切(達到最終消失的狀態──涅槃)而願意教導(原始佛法四聖諦的)真理呀!就像是說:

     「這樣,當你們朝向般若(的解脫)之道修行時,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有害玷污的精神品質將被拋棄;
     令道德良知(除去五銹)──光明淨化的精神品質將會成長;
     你們將帶著全然的觀照,進入洞察力的頂峰,照見法性之真理──獨自了知(感官消失)的終極觀智,並保持在般若智慧的圓滿狀態──只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地,這時已經為你們自己,帶來了完全智的所有精神力量,隨後更親身經歷了它(──涅槃)!」(我們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佛法真理!)』(未來世代的正信佛弟子,就應該這麼回答他們呀!)」

     (佛陀接著問說:)「那麼,你怎麼看呢?布吒婆樓!在這種情況下,由我自己親口所說的──(原始佛法四聖諦)準確無誤的教導,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難道不是很有說服力嗎?」

     (布吒婆樓答說:)「的確如此,有德者啊!在這種情況下,由您自己親口所說的──(原始佛法四聖諦)準確無誤的教導,既真實又有根據的說明,確實是很令人信服的!」



     ☆ 增上行(現行 Abhisaṅkhareyyaṃ ) ➾ 指為了提升禪定的層次,對於禪相想要有所(觀照或感知的)作為。

     ☆ 不起現行( Na saṅkhaṃ gacchati ) ➾ 不起作用、不會成為、不能被了知或定義、無法被命名或歸類、不能有所作為或造作。

     ☆ 現行狀態( Samaye saṅkhaṃ ) ➾ 現階段能夠被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 七隨眠( Sattānusayā ) ➾
     ⑴ 愛染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愛欲心);
     ⑵ 瞋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瞋恚心);
     ⑶ 見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有身見、戒禁取心);
     ⑷ 疑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疑心);
     ⑸ 慢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掉舉、慢心);
     ⑹ 有貪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色貪及無色貪心);
     ⑺ 無明隨眠(在潛意識的範圍內,生起:無明心)。
     ~《相應部經典‧道相應‧暴流品‧Anusayasutta 隨眠經》(SN 45.176)



     ﹝第卅二卷 ➲﹞
     說到這裡,心象舍利弗,接著向世尊(恭敬地問)說:

     「如果,有德者啊!當一個人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起作用的嗎?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起作用的嗎?

     那麼,只有『粗重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粗重的生命體,才是真實存在的嗎?


     如果,有德者啊!當一個人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起作用的嗎?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起作用的嗎?

     那麼,只有『心意所生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心意所生的生命體,才是真實存在的嗎?


     如果,有德者啊!當一個人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起作用的嗎?

     (而且,)對於他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起作用的嗎?

     那麼,只有『無色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無色的生命體,才是真實存在的嗎?」



     (佛陀答說:)「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粗重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粗重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心意所生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心意所生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無色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無色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第卅三卷 ➲﹞
     (佛陀問說:)「假設有人,心象啊!想要提出問題這麼請教你:

     『⓵ 您在過去的時間裡,曾經存在過嗎?您在過去的時間裡,不曾存在過嗎?
     ⓶ 您在未來的時間裡,即將是存在嗎?您在未來的時間裡,即將不存在嗎?
     ⓷ 您在現在的時間裡,當下是存在嗎?您在現在的時間裡,當下不存在嗎?』

     像這些問題,心象啊!你希望怎麼回答他呢?」

     (心象答說:)「假設有人,有德者啊!想要提出問題這麼請教我:

     『➀ 您在過去的時間裡,曾經存在過嗎?您在過去的時間裡,不曾存在過嗎?
     ➁ 您在未來的時間裡,即將是存在嗎?您在未來的時間裡,即將不存在嗎?
     ➂ 您在現在的時間裡,當下是存在嗎?您在現在的時間裡,當下不存在嗎?』

     像這些問題,有德者啊!我想要這麼回答他:

     『➊ 我在過去的時間裡,是曾經存在過的!我在過去的時間裡,不是不曾存在過的!
     ➋ 我在未來的時間裡,是即將是存在的!我在未來的時間裡,不是即將不存在的!
     ➌ 我在現在的時間裡,是當下是存在的!我在現在的時間裡,不是當下不存在的!』

     像這些問題,有德者啊!我想要這麼回答他!」


     (佛陀接著問說:)「假設有人,心象啊!還想要提出問題這麼請教你:

     『⓵ 無論您過去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未來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⓶ 無論您未來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⓷ 無論您現在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未來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像這些問題,心象啊!你希望怎麼回答他呢?」

     (心象答說:)「假設有人,有德者啊!還想要提出問題這麼請教我:

     『➀ 無論您過去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未來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➁ 無論您未來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➂ 無論您現在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您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未來的生命體,(對於您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嗎?』

     像這些問題,有德者啊!我想要這麼回答他:

     『➊ 無論我過去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在曾經處於那個生命期的當下,只有它才是我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未來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當下的我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

     ➋ 無論我未來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在即將處於那個生命期的當下,只有它才是我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現在的生命體,(對於當下的我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

     ➌ 無論我現在獲得的生命體是什麼?只有它才是我真正獲得的生命體──而過去和未來的生命體,(對於當下的我來說)都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都是不起作用的!』

     像這些問題,有德者啊!我想要這麼回答他!」



     ﹝第卅四卷 ➲﹞
     (佛陀開示說:)「的確,就像這樣!心象啊!無論如何,當一個人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粗重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只有粗重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心意所生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心意所生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無色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無色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第卅五卷 ➲﹞
     (佛陀接著說:)「也就像,心象啊!➊ 牛奶,是來自奶牛;
     ➋ 凝乳,是來自牛奶(的發酵);
     ➌ 鮮奶油,是來自凝乳(的提煉);
     ➍ 澄清熟酥油,是來自鮮奶油(的再提煉);
     ➎ 醍醐味,是來自澄清熟酥油精華(的最後提煉)!


     當它是牛奶時,它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凝乳;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鮮奶油;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澄清熟酥油;
     也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醍醐味。

     它只會成為這個時期的牛奶!


     當它是凝乳時,它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牛奶;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鮮奶油;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澄清熟酥油;
     也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醍醐味。

     它只會成為這個時期的凝乳!


     當它是鮮奶油時,它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牛奶;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凝乳;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澄清熟酥油;
     也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醍醐味。

     它只會成為這個時期的鮮奶油!


     當它是澄清熟酥油時,它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牛奶;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凝乳;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鮮奶油;
     也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醍醐味。

     它只會成為這個時期的澄清熟酥油!


     當它是醍醐味時,它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牛奶;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凝乳;
     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鮮奶油;
     也不會成為(不同時期的)澄清熟酥油。

     它只會成為這個時期的醍醐味!



     的確,就像這樣!心象啊!無論如何,當一個人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粗重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只有粗重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心意所生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心意所生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無論如何,心象啊!當一個人無色的身體:『通過無色無相的(感知,能照見空性,猶如清淨自性)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
     不僅,對於這個人來說,粗重的身體:『通過粗糙的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因為是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而且,對於他來說,心意所生的身體:『通過心意所生的星光體,獲得一個(被誤認為)永恆不變的真實本體──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也是因為處於無明狀態的隨眠期,所以)也是不能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那麼,只有『無色的身體』剛好是處於現階段的生命期;所以對於他來說,只有無色的生命體,才是能夠被他自己所了知或定義的!


     當然,心象啊!這些都是符合世間人許多的俗稱──
     世間人許多語言學上的知識;
     世間人許多慣用語的表達方式;
     世間人所施設的許多概念。

     無論如何!如來我只是因為要(幫助人們捨棄有關三種『我得』的一切而願意)宣講(既真實又有根據的阿羅漢聖道與聖果──亦即全面明確究竟的四聖諦)真理,所以(準確無誤地)使用這些表達工具;但是!並不會因為未來世的那些附佛(外道薩滿教派和婆羅門教派之不切實際的幻想──佛性論、覺性論、自性論、空性論、本來面目論……迴小向大論、權實論、常住論、三乘論、成佛論、化城論等等天花亂墜的偏執)之所說,而執著它們!」


     ☆ 受持五戒 Pañcasīla (Khp 2)
     ➊ 我請求受持「不殺生」的學處;
     ➋ 我請求受持「不偷盜」的學處;
     ➌ 我請求受持「不邪婬」的學處;
     ➍ 我請求受持「不妄語」的學處;
     ➎ 我請求受持「不飲酒」的學處。

     ﹝第卅六卷 ➲﹞
     說到這裡,遊方者布吒婆樓,這麼(恭敬地)對世尊說:

     「妙極了,有德者啊!妙極了,有德者啊!
     也就像,有德者啊!終於讓一個已摔倒的人,可以被扶起!
     或者像!終於讓一件被隱蔽(很久)的事情,可以被揭露!
     或者像!終於給已經誤入歧途的痴心人,指明希望的正道!
     或者像!終於把一盞光明的油燈帶到了黑暗(的世代)之中──讓那些驚慌失措的人,能夠用有智慧的眼睛,看清楚將來的這些真相!

     就像這樣!依據世尊您(不辭辛勞)通過種種譬喻解說(四聖諦)真理的規律──已經讓我看見佛法,使它們變得完全清晰、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廣為人知了!

     我請求,皈依(三寶)!有德者啊!但願(佛陀)世尊您、(佛陀的原始)教法和比丘僧團,作為我的皈依處!
     請世尊您(慈悲)允許我,從今天起一直到命終,不論何時?都已經是我的皈依處,讓我成為一位親近奉侍的優婆塞(──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吧!」


     ☆ 照見法性( Diṭṭheva dhamme ) ➾
     「法性」是無為法,也叫做三法性或三法印( Dhammatā );
     也就是「諸法實相」的三種性質:
     ㈠ 諸行無常:現法沒有時間;
     ㈡ 諸行是苦:滅苦沒有渴愛;
     ㈢ 諸法無我:涅槃沒有我見。

     ☆ 法不壞信( Dhamme aveccappasādena ) ➾
     對於正法,擁有永不退轉之圓滿純淨的信念,即:「① 由世尊所善說的──『現法』是從切身內觀而能當下覺悟(四聖諦的)真理,② (在覺悟的)當下是沒有時間性的!③ 但願每個人都來切身觀察他自己身上殊勝的真理,④ 如果這樣子(堅持地)做下去將會帶來(涅槃的)結果;⑤ 因為覺悟這些(『現法』的四聖諦)真理的確是已經被有智慧的聖者們所親身證明過了!」
     ~《相應部經典‧因緣相應‧家主品‧Pañcaverabhayasutta 五畏罪經》(SN 12.41)

     ﹝第卅七卷 ➲﹞
     然後,心象舍利弗,也這麼(恭敬地)對世尊說:

     「妙極了,有德者啊!妙極了,有德者啊!
     也就像,有德者啊!終於讓一個已摔倒的人,可以被扶起!
     或者像!終於讓一件被隱蔽(很久)的事情,可以被揭露!
     或者像!終於給已經誤入歧途的痴心人,指明希望的正道!
     或者像!終於把一盞光明的油燈帶到了黑暗(的世代)之中──讓那些驚慌失措的人,能夠用有智慧的眼睛,看清楚將來的這些真相!

     就像這樣!依據世尊您(不辭辛勞)通過種種譬喻解說(四聖諦)真理的規律──已經讓我看見佛法,使它們變得完全清晰、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廣為人知了!

     我請求,皈依(三寶)!有德者啊!但願(佛陀)世尊您、(佛陀的原始)教法和比丘僧團,作為我的皈依處!
     有德者啊!我希望能在世尊您的面前出家,請(慈悲)接受我,讓我獲得具足戒,成為一位出家(修行的比丘)吧!」

     ﹝第卅八卷 ➲﹞
     因此,心象舍利弗,果真在世尊面前馬上出了家,(僧團也慈悲)接受了他,隨即讓他獲得了具足戒,然後(加入僧團)成為了一位出家(修行的比丘)!

     於是,在獲得了具足戒的不久,可尊敬的具壽心象舍利弗,讓自己孤獨一個人,過著不放逸的隱居生活,他不但熱心奮發、更是努力精進,終於,正當他持續不算長的(修行)時間以後──
     正是為了(達成)這一無上的修行目標(的心願)!擁有美好家庭的善男子們,才(毅然決擇)正確地離開俗家,以便讓他自己能快點過著出家(修行)的生活──
     就在此時此地的當下,他已經達到了並隨時隨地安住在了聖潔修行生活的終極觀智當中,他全面地照見了自己身上的每個法性(──切身內觀了四聖諦真理的所有細節)已經完全親身證悟,而且實踐了這些「諸法的實相」!

     (他接著知道:)「(輪迴煩惱的)生(死漏流)已經被(自己)終結而消失無蹤;
     聖潔修行生活(的終極觀智)已經完美無瑕地被(自己)實踐安住;
     應該被實踐的任務(──遭遇各種艱難挑戰的修行功課),也能被(他自己戰勝而)獲得了實現;
     在完成了今生今世(的責任義務)以後,絕對不會有再一次進入母(胎)的機會,或有來生另一次的輪迴!」他從完全智能夠很快知道(有關於他自己的這些事)!

     因此,可尊敬的具壽心象舍利弗,再次迅速成為了許多阿羅漢中的一位。

     布吒婆樓經 ~(戒蘊品‧)第九經終

     ~《長部經典‧Poṭṭhapādasutta 布吒婆樓經》(DN 9, 406-443)



     誠心歸命佛,涅槃無衰退;若晝若夜中,佛寶常聞「慧」。
     誠心歸命法,熱心尊敬學;若晝若夜中,法寶常修「定」。
     誠心歸命僧,具足慚與愧;若晝若夜中,僧寶常思「戒」。


     ♨ 我心清淨恆念四不壞信皈依處──
     Three Precious Ones and Buddha's Commandments as my Refuge -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戒!
     Namo Buddha! Namo Dhamma! Namo Sangha! Namo Sikkhapada!

     ♨ 迴向法界──
     Love and blessings…

     願以此功德,迴向雙親眷;
     Willing to take the merit, bless to parents and family;

     普及於一切,苦海常作舟。
     Dedicated to all beings, dukkha-sea often for the boat.

     善哉!善哉!善哉!
     Good! Good!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