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說第104句【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104

2019082215:00
 
     ★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佛遺教經》淺譯與解說【第104句】( 請調高畫質至41分12秒

    第五品 ✩  正念正知 The Virtue of Attentiveness (104~108)

    [104]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譯文】{比丘們!想要尋求解脫生死大海的善知識;
    想要在危難或臨命終時,尋求完善的救護以及皈依處;
    沒有比:正念觀察自身的四念住而不忘失,更重要了!}


    〖解說〗{★ 四念住(身受心法) ➾ 就是對『身體、感受、心意、諸法』要有正知。
    六根接觸六境時,既不放空也不專注。心要保持自然覺知!中庸之道!
    ★ 什麼叫做:『六境』(外六處)呢?(就是) ➾
    一切見、聞、覺、知的客體、六種感官作用的:目標。
    所謂『外六處』目標,不是指物理學意義上的客觀物質。
    六境,也叫做:六界、六塵或外六處。

    《相應部經典‧界相應‧種種品‧種種得經》說示(六界):
    〝比丘們!什麼,叫做『種種界』呢?
    ➊ 色界、➋ 聲界、➌ 香界、➍ 味界、➎ 觸界、➏ 法界等。
    比丘們!這些,叫做種種界。〞
    ➊ 色(境)──所見(形色);
    ➋ 聲(境)──所聽(音聲);
    ➌ 香(境)──所嗅(香臭);
    ➍ 味(境)──所嚐(酸甜);
    ➎ 觸(境)──所觸(寒暖);
    ➏ 法(境)──所知(境界)。
    換句話說,『六境』不是只有物質的世界,同時也是精神的境界。
    例如:『夢境』是『所見』可以說是色境,但也可以歸類為法境。
    十二緣起的正見是:沒有獨立的『精神』,也沒有獨立的『物質』。
    ★ 什麼叫做:『十二緣起』呢?(就是) ➾

  涅槃←(漏盡智)←漏←┄┄┄┄┄┄┄┄╮
 (不死甘露)(當下:慾漏、有漏、無明漏)  ↑
   ↑         ┆         ┆
   ┆         ↓         ┆
  正智←(破無明)←無明┄┄┄┄┄┄┄┄╯
 (慧善解脫)(當下:不隨覺、不洞察四聖諦)
   ↑         ┆
   ┆         ↓
  正解脫←(破掉舉)←
 (心善解脫)(當下:身行、語行、心行)
   ↑         ┆
   ┆  (慢隨眠)  ↓
  正定←╌╌╌╌╌╌╌╌識←┄┄┄┄┄┄┄┄╮
 (身行寂靜)(當下:眼識、耳識……意識)  ↑
   ↑         ┆         ┆
   ┆  (有貪隨眠) ↓         ┆
  正念←╌╌╌╌╌╌╌╌名色┄┄┄┄┄┄┄┄╯
 (心念一護)(當下:色、受、想、思、觸、作意)
   ↑         ┆
   ┆  (色貪結)  ↓
  正精進←╌╌╌╌╌╌╌六入處
 (慎思四依)(當下:眼、耳、鼻、舌、身、意)
   ↑         ┆
   ┆  (貪隨眠)  ↓
  正命←╌╌╌╌╌╌╌╌
 (求已斷盡)(當下:眼觸、耳觸……意觸)
   ↑         ┆
   ┆  (瞋隨眠)  ↓
  正業←╌╌╌╌╌╌╌╌
 (具足六支)(當下:眼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         ┆
   ┆  (愛染隨眠) ↓
  正語←╌╌╌╌╌╌╌╌愛←┄┄┄┄┄┄┄┄┄╮
 (已捨自諦)(當下:色愛、聲愛、香愛……法愛)↑
   ↑         ┆          ┆
   ┆  (疑隨眠)  ↓          ┆
  正思惟←╌╌╌╌╌╌╌取┄┄┄→慾愛(行苦)╯
 (濁思已淨)(當下:慾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         ┆          ↑
   ┆  (有身見結) ↓          ┆
  正見←╌╌╌╌╌╌╌╌有┄┄┄→有愛(苦苦)╯
 (已斷五支)(當下:慾有、色有、無色有)  ↑
   ↑         ┆         ┆
   ┆  (見隨眠)  ↓         ┆
   ╰╌╌╌╌╌╌╌╌╌生         ┆
   ↑   (當下:入胎出生、卵胎濕化)  ┆
   ┆         ┆  無有愛(壞苦)╯
   ┆  (瞋恚結)  ↓    ↑    ↑
   ╰╌╌╌╌╌╌╌╌╌老死┄┄┄╯    ┆
   ↑   (當下:老衰、死終……捨棄形骸)┆
   ┆         ┆         ┆
   ┆  (瞋隨眠)  ↓         ┆
   ╰╌╌╌╌╌╌╌╌五取蘊苦┄┄┄┄┄┄┄╯
  (當下: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愁悲苦憂惱)

    《中部經典‧根本法門品‧第九經‧正見經》說示(十二緣起):
    〝⑴ 諸賢!如何是漏?如何是漏之集?如何是漏之滅?如何是到達漏滅之道跡?
    諸賢!此等有三漏:慾漏、有漏、無明漏也。
    ⑵ 因無明之集,而有漏之集;
    ⑶ 因無明之滅,而有漏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漏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❶ 緣無明而有行──由於不明白四聖諦的因緣,所以會生起貪瞋痴的行為。
    什麼叫做『行』呢?行,不是遷流變化的意思!
    而是:六根的造作、身語意的造作;
    就是說:貪瞋痴的行為才叫做:行。
    例如:漏流有為法、諸行無常的行──
    也都是:『貪瞋痴』造作的行為;
    與外界地水火風、自然現象無關。
    所謂:自然現象,並不是原始佛法最關心的課題!
    因為佛陀的慈悲,只教導弟子要滅苦、出離生死。
    〝⑴ 諸賢!如何是無明?如何是無明之集?如何是無明之滅?如何是到達無明滅之道跡?
    諸賢!不知於苦、不知於苦之集、不知於苦之滅、不知於到達苦滅之道跡,此謂無明。
    ⑵ 因漏之集,而有無明之集;
    ⑶ 因漏之滅,而有無明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無明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⑴ 諸賢!如何是行?如何是行之集?如何是行之滅?如何是到達行滅之道跡?
    諸賢!此等有三行:身行、語行、心行也。
    ⑵ 因無明之集,而有行之集;
    ⑶ 因無明之滅,而有行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行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❷ 緣行而有識──由於貪瞋痴行為的因緣,所以會生起六識而貪著境界。
    〝⑴ 如何是識?如何是識之集?如何是識之滅?如何是到達識滅之道跡?
    諸賢!此等有六識聚: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⑵ 因行之集,而有識之集;
    ⑶ 因行之滅,而有識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識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❸ 緣識而有名色──由於六識的貪著因緣,所以會生起心理和生理反應。
    〝⑴ 如何是名色?如何是名色之集?如何是名色之滅?如何是到達名色滅之道跡?
    受、想、思、觸、作意,是謂名;(外)四大及(內)對四大所執取之色,是謂色;如是此之名、此之色、謂之名色。
    ⑵ 因有識之集,而有名色之集;
    ⑶ 因有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名色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❹ 緣名色而有六入處──由於身心現象的因緣,所以會生起六種感官刺激。
    〝⑴ 如何是六入處?如何是六入處之集?如何是六入處之滅?如何是到達六入處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六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⑵ 因有名色之集,而有六入處之集;
    ⑶ 因有名色之滅,而有六入處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六入處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❺ 緣六入處而有觸──由於六根刺激的因緣,所以會生起苦樂喜憂的接觸。
    〝⑴ 如何是觸?如何是觸之集?如何是觸之滅?如何是到達觸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⑵ 因六入處之集,而有觸之集;
    ⑶ 因六入處之滅,而有六觸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觸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❻ 緣觸而有受──由於苦樂接觸的因緣,所以會生起苦樂喜憂的感受。
    〝⑴ 如何是受?如何是受之集?如何是受之滅?如何是到達受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六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⑵ 因觸之集,而有受之集。
    ⑶ 因觸之滅,而有受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受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❼ 緣受而有渴愛──由於苦樂感受的因緣,所以會生起渴愛六境的好惡。
    〝⑴ 諸賢!如何是渴愛?如何是渴愛之集?如何是渴愛之滅?如何是到達渴愛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六渴愛:『渴愛色、渴愛聲、渴愛香、渴愛味、渴愛觸、渴愛法』。
    ⑵ 因受之集,而有渴愛之集;
    ⑶ 因受之滅,而有渴愛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渴愛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❽ 緣渴愛而有取──由於渴愛六境的因緣,所以會生起慾、見、戒禁、我語四取。
    〝⑴ 如何是取?如何是取之集?如何是取之減?如何是到達取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四取:『慾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也。
    ⑵ 因渴愛之集,而有取之集;
    ⑶ 因渴愛之滅,而有取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取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❾ 緣取而有擁有──由於四種執取的因緣,所以會生起入胎擁有生命的渴求。
    〝⑴ 如何是有?如何是有之集?如何是有之滅?如何是到達有滅之道跡?
    曰,此等有三有:『慾有、色有、無色有』也。
    ⑵ 因取之集,而有有之集也。
    ⑶ 因取之滅,而有有之滅也。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有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❿ 緣擁有而有生──由於渴求擁有的因緣,所以會生起五蘊流轉的再生。
    〝⑴ 諸賢!如何是生?如何是生之集?如何是生之滅?如何是到達生滅之道跡?
    曰:『於各各有情界,各各有情之誕生、得到生命、入胎、出生(轉生),即諸蘊之顯現、諸處之聚得,此謂生。
    ⑵ 因有之集,而有生之集;
    ⑶ 因有之滅,而有生之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生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⓫ 緣生而有老死──由於入胎出生的因緣,所以會生起五蘊流轉的老死。
    ☆ 生老(病)死 ➾ 某些眾生,並不生『病』,猶如天界。
    〝⑴ 諸賢!如何是老死?如何是老死之集?如何是老死之滅?如何是到達老死滅之道跡?
    曰:『於各各之有情界,各各有情之老衰、齒落、髮白增、皮膚皺,即壽命日衰、諸根日壞,此謂老也。
    又,各各有情由各各有情界沒去、壞滅、死、終,即諸蘊壞而捨棄形骸,此謂死也。
    如是此之老、如是此之死,此謂老死也。
    ⑵ 因生之集,而有老死集;
    ⑶ 因生之滅,而有老死滅。
    ⑷ 此八聖道分,是到達老死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⓬ 緣渴愛而有愁、悲、苦、憂、惱生──
    由於渴愛、再生的因緣,所以會生起:輪迴苦海、生老病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苦、難逃一切劫難的果報!

     ╭→痴(捨受)╮  ╭→瞋(苦受)╮
    求不得     ┆ 怨憎會     ┆
     ↑      ↓  ↑      ↓
 慾愛(行苦無常)  有愛(苦苦是苦)  無有愛(壞苦無我)
  ↑                       ┆
  ╰┄┄┄┄┄┄┄┄貪(樂受)←┄┄┄┄愛別離←┄╯

    〝⑴ 諸賢!如何是苦?如何是苦之集?如何是苦之滅?如何是到達苦滅之道跡?
    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亦苦,求不得是苦,約而言之,五種蘊是苦也,此謂苦。』
    ⑵ 復次,如何是苦之集?
    曰:『其渴愛也,彼更導致再生,而伴喜貪,彼於此而為享樂者也。即慾愛之渴愛、有之渴愛、無有之渴愛也。此謂苦之集。』
    ⑶ 復次,如何是苦之滅?
    曰:『彼之渴愛完全離滅、放棄、捨離、解脫、無執,此謂苦滅。』
    ⑷ 如何是到達苦滅之道跡?
    曰:『此八聖道分,是到達苦滅之道跡也,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⑸ 諸賢!聖弟子知如是苦、知如是苦之集、知如是苦之滅,知如是到達苦滅之道跡者:
    彼捨棄一切『貪隨眠』(慾貪、色貪、無色貪)、排除『瞋隨眠』、完全除去『我是』(有身見、我語取)之『見隨眠、慢隨眠』,
    捨棄『無明』(隨眠),令生起(漏盡)明,而於現法,作苦邊際。〞
    ★ 什麼叫做:『六識』呢?(就是)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相應部經典‧因緣相應‧大品‧蘆束經》說示(名色與六識的因果關係):
    〝㈠ 友!如有智者(佛陀)所說義──
    譬如,令兩蘆束豎立,相互依持則能直立。
    友!同此──
    ➊ 『緣名色』(無明緣行)而有識;
    ➋ 『緣識』而有名色;
    ➌ 『緣名色』而有六入處;
    ➍ 『緣六入處』而有觸;
    ➎ 『緣觸』而有受;
    ➏ 『緣受』而有愛;
    ➐ 『緣愛』而有取;
    ➑ 『緣取』而有有;
    ➒ 『緣有』而有生;
    ❿ 『緣生』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㈡ 友!若此等之蘆束中,取其一;
    而另一則仆倒;取他,而另他則仆倒。
    友!同此──
    ➀ 『緣名色』(無明緣行)之滅,而有識滅;
    ➁ 『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
    ➂ 『緣名色』之滅而有六入處滅;
    ➃ 『緣六入處』之滅,而有觸滅;
    ➄ 『緣觸』之滅,而有受滅;
    ➅ 『緣受』之滅,而有愛滅;
    ➆ 『緣愛』之滅,而有取滅;
    ➇ 『緣取』之滅,而有有滅;
    ➈ 『緣有』之滅,而有生滅;
    ➉ 『緣生』之滅,而有老死、愁、悲、苦、憂、惱滅;
    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佛遺教經》課誦本【淺譯與解說版】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 佛曆 2562.8.18(日)菩提僧團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