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說第69句【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69

2019082210:32
 
     ★ 菩提僧團所譯的經典,以及巴利佛經,除了幫助他人學習戒律、定力和智慧外,不應該用於其他目的!並請保留:完整的經文內容和參考說明,非常感謝! ★



       

《佛遺教經》淺譯與解說【第69句】( 請調高畫質至26分52秒

    [69]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

    【譯文】{如果是享受五欲、感官快樂的一般居士、在家人──
    並不是修行的人,由於沒有在法上用功,所以很難控制自己;
    如果,偶然生起瞋心,還有話可說,會得到社會大眾的諒解。}


    〖解說〗{《增支部經典‧四集‧初五十經篇‧赤馬品‧忿惱利養之一經》說示(四種根器):
    『〈壹、心向名利 ➲〉
    (爾時,世尊說:)
    「諸比丘!發現有四種人群(之心態),正存在於世間。
    四種(心態)為何?(即──
    ⑴ 專注於瞋怒心,不重正法真理;
    ⑵ 專注於偽善心,不重正法真理;
    ⑶ 專注於利養心,不重正法真理;
    ⑷ 專注於虛榮心,不重正法真理。
    諸比丘!此等稱為:『四種人群(之心態),正存在於世間。』
    〈貳、一心向佛 ➲〉
    諸比丘!發現有四種人群(之心態),正存在於世間。
    四種(心態)為何?(即──
    ⑴ 重視正法真理,不專注瞋怒心;
    ⑵ 重視正法真理,不專注偽善心;
    ⑶ 重視正法真理,不專注利養心;
    ⑷ 重視正法真理,不專注虛榮心。
    諸比丘!此等稱為:『四種人群(之心態),正存在於世間。』」
    〈叁、總結 ➲〉
    (世尊偈語:)
    ﹙➊ 不重正法 ☙﹚
    「比丘若瞋覆(出家如專注瞋怒偽善),
    利養與虛榮(專注名聞利養虛榮心);
    諸善不增長(他不能在佛法上成長),
    佛陀已宣說(已被正等正覺所開示)。
    ﹙➋ 重視正法 ☙﹚
    正法皆重視(如果尊重所有的正法),
    且依教奉行(又在修行生活中持守);
    眾善實增長(他當然在佛法上成長),
    佛陀已宣說(已被正等正覺所開示)。」』

    《小部經典‧自說經‧生盲品‧外道經》說示(誰是阿羅漢):
    ☆ 感興語( Udānapāḷi, Udānaṃ, Udānesi ) ➾
    字義叫做:即興、有感而發表的經文。
    又或譯為:自說、優陀那、無問自說。
    ☆ 判斷阿羅漢聖者的條件 ➾
    ① 戒德品格(與人共住);
    ② 清淨修行(與人交友);
    ③ 剛毅堅忍(當不幸時);
    ④ 智慧能力(當會話時)。
    『〈壹、前言 ➲〉
    如是我聞。
    某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世尊於晡時(午後兩點至六點)從禪坐起,坐於精舍門外。
    彼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往詣世尊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隅。
    〈貳、王禮外道 ➲〉
    復次,其時又有結髮外道七人,
    又有尼乾子徒七人,
    又有裸形外道七人,
    又有一衣外道七人,
    以及遊方梵志七人;
    (人群之)腋毛、爪、體毛已長,於天秤棒上擔負種種荷物;
    正由離世尊不遠之地方經過。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實曾見彼等──
    又有結髮外道七人,
    又有尼乾子徒七人,
    又有裸形外道七人,
    又有一衣外道七人,
    以及遊方梵志七人;
    (人群之)腋毛、爪、體毛已長,於天秤棒上擔負種種荷物;
    正由離世尊不遠之地方經過。
    (國王)見已,即從座起,偏上衣於一肩、右膝著地、面向彼等人群──
    又有結髮外道七人,
    又有尼乾子徒七人,
    又有裸形外道七人,
    又有一衣外道七人,
    以及遊方梵志七人;
    (國王)合掌,三次表白自己之姓名:
    「大德等!我為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大德等!我為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大德等!我為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叁、誰是聖者 ➲〉
    然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於彼等──
    又有結髮外道七人,
    又有尼乾子徒七人,
    又有裸形外道七人,
    又有一衣外道七人,
    以及遊方梵志七人(之人群)去後不久;
    往詣世尊之處;
    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隅。
    坐於一隅之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如此問世尊云:
    「大德!彼等(出家人)中,是否有任何人──
    或為阿羅漢(住持)於世間?
    或是已經進入阿羅漢聖道者?
    彼等(可能)為其中兩者之一耶?」
    〈肆、聖道條件 ➲〉
    ﹙➊ 能知戒德 ☙﹚
    (世尊答曰:)「大王!此為(俗人)不易知之事!
    由於汝為享受欲樂之在家人,
    生活起居和睡眠因妻兒所累,
    正在受用迦尸國產之旃檀香,
    正穿戴花鬘、薰香、化妝品,
    正在同意受用金銀者(難知)──
    彼等或為阿羅漢(住持於世間),彼等或是已經進入阿羅漢聖道者。
    然而,大王!依與其共住,應能了知(彼人之)戒德品格。
    不過,應對彼人──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➋ 能知清淨 ☙﹚
    然而,大王!依與其交友,應能了知(彼人之)清淨修行。
    不過,應對彼人──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➌ 能知堅忍 ☙﹚
    然而,大王!遭遇不幸時,應能了知(彼人之)剛毅堅忍。
    不過,其實應當──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➍ 能知智慧 ☙﹚
    然而,大王!與其交談時,應能了知(彼人之)智慧能力。
    不過,其實應當──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伍、五欲盜人 ➲〉
    〔一、讚歎佛說 ➥〕
    (波斯匿王云:)
    「大德!確實不可思議(意想不到)!
    大德!確實稀有難得(令人驚奇)!
    然而,直到(聽聞)世尊所善說,即:
    〔二、判斷聖者 ➥〕
    ﹙➊ 能知戒德 ☙﹚
    『大王!此為(俗人)不易知之事!
    由於汝為(享受欲樂之)在家人,
    生活起居和睡眠因妻兒所累,
    正在受用迦尸國產之旃檀香,
    正穿戴花鬘、薰香、化妝品,
    正在同意受用金銀者(難知)──
    彼等或為阿羅漢(住持於世間),彼等或是已經進入阿羅漢聖道者。
    然而,大王!依與其共住,應能了知(彼人之)戒德品格。
    然而,大王!依與其共住,應能了知(彼人之)戒德品格。
    不過,應對彼人──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➋ 能知清淨 ☙﹚
    然而,大王!依與其交友,應能了知(彼人之)清淨修行……。
    ﹙➌ 能知堅忍 ☙﹚
    然而,大王!遭遇不幸時,應能了知(彼人之)剛毅堅忍……。
    ﹙➍ 能知智慧 ☙﹚
    然而,大王!與其交談時,應能了知(彼人之)智慧能力。
    不過,其實應當──
    依據長時(觀察),絕非短暫(觀察);
    依據思惟(觀察),絕非不思惟(觀察);
    依據有智慧(觀察),絕非依無智慧(觀察)。』
    〔三、外道邪行 ➥〕
    大德!因彼等(曾在我臣下)而為盜人──
    (彼等)為低賤之地方田舍調查員,
    令其前往偵察(地方國土)已,
    先由彼等偵察已,然後我再進行訪問。
    因此,大德!現今彼等已除去多泥之污垢,
    已善沐浴、已善抹香油、已理鬍鬚和頭髮,
    穿著白衣,因所擁有之五妙欲樂而正消遣!」
    〈陸、結語 ➲〉
    然後,世尊知此義利已,於其時曾唱此無問自說之感興語:
    「莫害一切義(出家不應退失其道心),
    莫為他人用(出家不應屬於任何人);
    莫依他人活(出家不應依他人生活),
    依法勿經商(出家依佛法不做生意)。」』

    《長部經典‧波梨品‧第三十三經‧合誦經》說示(四預流分):
    ☆ 四預流分( Cattāri sotāpattiyaṅgāni ) ➾
    白話解釋:四預流分是成就『四不壞信』的四個〝必要條件〞!
    預流,是進入涅槃大海的法流,也就是『證得初果』的意思;
    四預流分,是證得初果的四個必須滿足、實踐的方向和條件。
    又或譯為:四預流向分、四預流支。
    ① 親近善士──成就『佛不壞信』;
    ② 聽聞正法──成就『法不壞信』;
    ③ 如理作意──成就『僧不壞信』;
    ④ 法隨法行──成就『戒不壞信』。

    《增支部經典‧六集‧初五十經篇‧天品‧大目犍連經》說示(天界的聖者):
    ☆ 四不壞信( Aveccappasādena ) ➾
    字義叫做:是指對於佛、法、僧、戒,四種不可動搖的清淨信念和信心。
    白話解釋:四不壞信是證得初果(清淨法眼)的四個〝充分必要條件〞!
    證淨,是『洞見』的意思;四證淨,是洞見究竟涅槃,不可動搖的基礎。
    因為證得初果的聖者不再退轉、必然到達涅槃的最終目標所以稱為不壞。
    又或譯為:四證淨、四法鏡、不壞信、不壞淨、四不壞淨、四預流果支。
    ① 佛不壞信 ☞
    皈依於佛陀,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② 法不壞信 ☞
    皈依於佛法,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③ 僧不壞信 ☞
    皈依於僧伽,已經證得清淨法眼的不壞信心!
    ④ 戒不壞信 ☞
    皈依於聖戒,已經具足適合聖者的清淨律儀!
    戒不壞信,或譯為戒具足:符合聖戒的德行。
    『〈壹、前言 ➲〉
    某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具壽大目犍連,來到偏僻之處禪思以後,不久於心中現起如此省思:
    〔㊀ 記心示導 ➥〕
    「何等之天神,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然而,因為其時有名為『帝須』之比丘;
    最近命終以後,已往生於某一梵天世界。
    其(世界)之彼(梵天),亦立刻知道:
    「帝須梵天有大神通力、大威德力!」
    〔㊁ 帝須梵世 ➥〕
    因此,具壽大目犍連──
    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
    已消失於祇陀林,即刻現於彼梵天世界。
    於是,帝須梵天很快看見──
    具壽大目犍連正從遠方到來!
    見面後,對具壽大目犍連如此說:
    「真歡迎!尊者,目犍連!
    歡迎君來(善來)!尊者,目犍連!
    好久(不見),尊者,目犍連!
    君(良久)時節,才來此世界。
    請坐!尊者,目犍連!此處已設席。」
    具壽大目犍連,即坐於所設席。
    帝須梵天禮拜(彎腰行禮)具壽大目犍連之後,坐於旁邊。
    然後,具壽大目犍連對坐於旁邊之帝須梵天如此說:
    〈貳、天界聖者 ➲〉
    「帝須!何等之天神,確實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㊀ 四王天人 ➥〕
    (帝須答:)「尊者,目犍連!四大王天神,確實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目犍連問:)「然而,帝須!是否其他一切之四大王天神,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➊ 凡夫之智 ☙﹚
    (帝須答:)「不然!尊者,目犍連!並非一切四大王天神,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因為,尊者,目犍連!如果彼等四大王天神──
    ⑴ 不依佛陀,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⑵ 不依佛法,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⑶ 不依僧伽,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⑷ 不依聖戒,未曾具足適合聖者之清淨律儀!
    彼等不存在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➋ 聖者之智 ☙﹚
    但是,尊者,目犍連!如果彼等四大王天神──
    ⑴ 依於佛陀,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⑵ 依於佛法,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⑶ 依於僧伽,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⑷ 依於聖戒,已具足適合聖者之清淨律儀!
    彼等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目犍連問:)「然而,帝須!是否並非單獨四大王天神,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㊁ 忉利天人 ➥〕
    或者,是否忉利天神,亦有如此智慧耶?……
    〔㊂ 夜摩天人 ➥〕
    是否夜摩天神,亦有如此智慧耶?……
    〔㊃ 兜率天人 ➥〕
    是否兜率天神,亦有如此智慧耶?……
    〔㊄ 化樂天人 ➥〕
    是否化樂天神,亦有如此智慧耶?……
    〔㊅ 他化天人 ➥〕
    是否他化自在天神,亦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帝須答:)「尊者,目犍連!他化自在天神,確實亦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目犍連問:)「然而,帝須!是否其他一切之他化自在天神,有如此智慧耶?(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➊ 凡夫之智 ☙﹚
    (帝須答:)「不然!尊者,目犍連!並非一切他化自在天神,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因為,尊者,目犍連!如果彼等他化自在天神──
    ⑴ 不依佛陀,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⑵ 不依佛法,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⑶ 不依僧伽,未曾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⑷ 不依聖戒,未曾具足適合聖者之清淨律儀!
    彼等不存在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➋ 聖者之智 ☙﹚
    但是,尊者,目犍連!如果彼等他化自在天神──
    ⑴ 依於佛陀,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⑵ 依於佛法,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⑶ 依於僧伽,已證得清淨法眼之不壞信心!
    ⑷ 依於聖戒,已具足適合聖者之清淨律儀!
    彼等有如此智慧,(謂:)
    『我等稱為:預流之初果聖者,(已成就)不墮惡道之聖教,已確信(到達)正覺彼岸之最終目標!』」
    〈叁、結語 ➲〉
    其時,具壽大目犍連,對於帝須梵天之所說,歡喜感激已──
    猶如!力士伸屈臂、或屈伸臂,正如是──
    已消失於梵天世界,即刻出現於祇陀林。』}


《佛遺教經》課誦本【淺譯與解說版】 The Buddha's Last Bequest
── 佛曆 2562.8.18(日)菩提僧團 ──
── 佛曆 2565.5.5(四)更新 ──